阅读历史 |

87/纸蛤蟆(1 / 2)

加入书签

邓菊英说到舅娘拉着她和叁姐到街上当犊牯叫卖。

有人也在北京城某处发出犊牯般的惨叫。

“陈照野!疼!疼啊!”

“你再这样,我可真喊师娘啦!就一声妹夫,至于吗!”

陈顺轻松把人钳制在胳膊弯里,拍拍后脖颈,瞥了一眼:“小蘅没认你,别乱叫妹夫,把话吞咯。”

两个武人夹着一个文人。

一直在旁的严冬不发声,避开文人的求助眼神。

周文棠赶紧把老首长搬出来,说老师有交代,遭大殃的脖子这才获救。

没等说话,厨房传来脚步。

“外面什么动静,是野子来了吧?”

手里还拎着根沾粉的擀面杖,首长夫人瞅见陈顺,一口山东腔跟着眉开眼笑,“还真是!!怎么黑天了才到,进屋,快进屋,有你爱吃的猪肉大葱饺子。”

说着放眼一圈,“媳妇没领来?”

首长夫人出现,陈顺、严冬、周文棠下意识地立正。赶在陈顺开口前,老太太下令,喊师娘。

“师娘晚上好。”

石榴树下,陈顺回答,“她说自己不好打扰。”

首长夫人很快领会这句话的实意,让他别拿兵样子出来,回厨房把擀面杖放好,一边擦手一边笑眯眯让几人跟进来,去屋里坐。

这间北屋里的摆设和陈顺当年出入时差别不大。

依旧是领袖像、大圆桌、藤条椅子、茶几上摆着两个58年烧制的胜利杯。实木柜从矮到高,落地台灯上搭着丝绸灯罩,绸面泛黄,把灯光筛更黄了。

台灯下坐着个十四五的少年,拿手里的书本当屏风,遮住整张脸。

“小雷啊,喊人。”

首长夫人一面走一面交代少年,手指那排实木柜,转脸对陈顺乐呵呵地说,“老聂把你打的柜子挪这来了,一日叁顿饭地看,夸你木工手艺好,说这东西说不定能把他送走。”

枪林弹雨活到这个年纪,老两口是看淡生死的人。

生死平日可以当笑话说。

首长夫人领着陈顺满屋找他从前的遗迹。

回到这里,严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老首长的警卫员,必须进行他的警卫工作。周文棠则不然,比起前者,他完全可以满屋子溜达。

老首长是他的老师,首长夫人是他的师娘。

让当自个家,他是真当自个家。

这不,溜达到少年面前,把书夺走。

没了屏风,少年青涩的面孔暴露出来,多年高原生活晒红的颧骨最近在掉色,蛇蜕皮似的,蜕出来的肉红红的嫩。

“看什么,这么入迷。”

“周秘书学问渊博,自己看呗。”少年偷瞄陈顺,刻意把人往老了喊。

周文棠瞥一眼,满纸面的物理公式,夹一张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演算过程。

“小雷同志,苦学物理呢。”

少年低着头,继续迭纸,头也不抬地问:“那他呢,他懂物理吗?”

“哪个他?”

“还能有谁,当然是那个大个子。”

一只纸蛤蟆在少年手下诞生,按压尾部,蛤蟆立即在少年腿上蹦出一个弹跳,被他抓起来,蛤蟆头指向陈顺背影。

响榧子弹在脑门上。

哒的一声。

“学白上了?喊谁大个子呢。”

“那叫什么,叔叔?”少年把嘴一撇,口齿含糊,用气声嘀咕,“杜姐姐怎么没来,你骗我,骗子。”

首长夫人拉着陈顺的手满屋转一圈,回头少年,见他不喊人,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总有各种别扭,没勉强。和陈顺介绍,这是她侄女的小儿子,年前才回北京读书。平时爸妈工作忙,有时来这里吃饭写作业,和她做个伴儿。

陈顺在首长夫人身边会刻意下小半把腰。

说话声音也会大一点。

首长夫人的耳朵在抗日战争时期受过伤,听力并不好。

“我去下饺子,别跟。文棠啊,你陪着野子。”

说着又指餐桌,把屋里四个年轻人逐个看遍,圆盘脸上全是喜气,往日的女军人此时是个大家长,“酱豆子,煎饼,热的,你们吃,都吃。”

陈顺手上拎着给老首长买的山芋干酒,可惜没有玉米芯酒,要是有,更对首长胃口。

他把两提酒放桌上,周文棠上来拦。

“你给的东西老师舍得喝吗,走吧,搁书房。老师让我领你去看看。”

“首长什么时候回来?”

周文棠下巴一别,隐晦告诉他:有事。

什么事,陈顺没问。

一进东屋书房,周文棠就小声告诉他,突然要在开会,可能有大举措。又指着书房最突兀的床头柜给他看。

这是当年陈顺花二十块钱买了木料,一个人锯、刨、凿做出的床头柜。

动手前,熬了个整夜,把老首长给他的那本明代木工书翻遍,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