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30章(1 / 2)

加入书签

“那你说,怎么解释天子在华阴之战前后的表现?你我都是伴驾之人,天子的表现可是一直都看在眼里的。”

“周公的意思是说,天子经历了那几年的苦难,突然顿悟了?”

“西方圣人能睹明星而悟道,我东方天子为什么不可以?”

钟繇无言以对。

周忠叹了一口气。“元长,你虽然不肯来司空府,我却还是为你高兴。能追随天子左右,你将来的成就未必不如三公。三公只是一时尊贵,将来能不能在青史留名尚未可知。若能在学术上有一番成就,那可是光照千秋的事。周武王有乱臣十人,遂克殷纣。天子中兴大汉,将来还要将华夏衣冠推广到四夷,身边也少不了一些俊杰名臣。唉,我老了,跟不上了,你还有机会。”

钟繇沉默不语,眼中却露出炙热的光来。

名垂青史,可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之一。

——

来到天竺客栈,刘熙却不在,说是去看选好的学堂地址了。

周忠问明了位置,转身出了客栈,仰头看了一会儿客栈门口挂着灯笼,突然笑了一声,说道:“我悟了。”

钟繇不解地看着他。

周忠伸手指了指。钟繇抬头一看,只见头顶的灯笼上画着一幅画,一个人盘腿坐在树下,正是浮屠道里的悟道故事。

“周公悟到了什么?”

周忠收回目光,笑嘻嘻地说道:“我悟到了天子为什么严禁浮屠道传播。”

“为什么?”

“因为这是亡国之道。”周忠伸手指了指。“身为一国太子,不为国,不为民,却跑去荒郊野岭悟道。就算这道是正道,那也不是人间之道。天竺这么多年还是小国林立,和这种风气必然有关。”

他想了想,又道:“清谈误国啊,唯有实干,才能民富国强,才有太平盛世。”

钟繇看看周忠,又抬头看看那灯笼,一时不知是该信周忠,还是一笑了之。

这怎么像是借天竺之酒,浇大汉之块垒?

不过,这几句话听起来又似乎有些道理。天子的确是严禁传播浮屠道的,曹昂任甘陵相,严格招待天子命令,甚至被人传言逼死了甘陵王。

两人说了一阵闲话,沿着大街往回走。

看着大道两侧来来往往的人群,钟繇突然心中一动。“周公,我也悟了。”

周忠哈哈一笑。“你又悟到了什么?”

钟繇伸手一指。“你看,这些百姓过得都很辛苦,西方的圣人告诉他们,你们要看破,这些苦难都是假的。只要你积德行善,信奉浮屠,来世就不用受苦了。可要是真信了浮屠,有没有来生不知道,子孙肯定是没有了,哪来的强盛。”

周忠一愣,忍不住放声大笑。

他伸手指指钟繇。“你啊,真损。”笑了一阵,他又说道:“不过细说起来,这可能也是天子严禁浮屠的原因之一。不婚不娶,不敬父母,不生儿育女,可不就是亡国之道。别的事,我也许和天子意见不一,这件事,我是坚决支持天子的。将来出师天竺,我也坚决赞成。”

“出师天竺?”钟繇一惊。“谁说的?”

“迟早的事。”周忠挥挥手,随即又压低了声音。“你知道士孙瑞将王凌、皇甫坚寿留在了益州南部么?”

钟繇更是不解。“王凌是并州人,皇甫坚寿是凉州人,他们都是骑将,留在益州南部……”他突然反应过来,眼睛瞪得溜圆。“这是欲与天子会师于葱岭以西吗?”

周忠咧着嘴笑了。“那些武夫啊,已经将天竺视为我大汉新的边疆了。”

百无一用

钟繇瞥瞥周忠,笑了一声。“周公,你说的那些武夫中,也包括你的儿子和从子吧?”

周忠笑而不语。

儿子怎么样,他不敢说。但从子周瑜,他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只是有点对不住孔融。

不过从孔融送回来的书信来看,除了冷一点,孔融在漠北过得还是很滋润的,至少不用担心有人找他麻烦。在那近乎蛮荒的地方,博学的孔融就像是圣人一般,受到所有人的崇拜。

这和周瑜的安排有关。

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汉人商队运去蛮夷们急需的中原货物,如果照料孔融不能得到优惠,如果学习儒家经典不是进入中原的捷径,孔融的日子绝对没这么舒服。

说到底,孔融背后站着整个大汉,他享受的还是大汉强盛带来的福祉。

周忠和钟繇一路闲聊,说完了孔融,又说起了刘备和袁熙。

刘备最近忙着招才纳贤,不少青徐人渡海去了中山国。建学堂,建作坊,搞得有声有色。至于开疆拓土的事,刘备几乎全部交给了袁熙,大有将倭国让给袁熙的意思。

这样的消息自然会传到天子耳中,但天子没有做出反对的意思,应该默许了。

事实证明,刘备的能力有限,控制三韩已然不易,有生之年可能无法东征倭国。

对这个结果,钟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