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1章(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讲武堂一直在研究如何迅速搭建便桥,只是没甄宓这么激进,想用昂贵的钢材造桥,还停留在以木材为主的阶段。

果然人的视野都是有盲区的,只看到自己最关注的那一部分。

“河西、上郡虽然需要桥,但户口不多,就算这座钢桥能架起来,走的人不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在战场上架桥就不一样了,如果能提高行军速度,造成突袭的机会,一战就能收回成本……”

吕小环掰着手指头,一一细数在战场上迅速造桥的好处,连甄宓都被吸引住了,暂时扔下自己在黄河上造桥的想法,与吕小环讨论起来。

刘协最后泼了她们一盆冷水。

不管是在哪儿造桥,也不管是造横跨黄河的大桥还是普通的小桥,都需要对造桥的结构力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将成本降至最低。某种意义上,战场所需的便桥更是如此,一旦设计不合理,不是不能满足要求,就是太重,失去了便利性。

以目前的运输能力,不可能带着沉重的大桥到处跑。就算能,也实现不了奇兵的突然性。

所以,要想造出好桥,先沉下心来做研究。

一提到研究,甄宓、吕小环都皱起了眉头。

吕小环就是个武夫,与学问绝缘。当初吕布夫妇逼她读书,什么招都用了,结果她还是个半文盲,反倒是吕布进步不小,居然把几本儒家经典读得朗朗上口。

甄宓略好一些,却也是有心无力,实在没有那智商。

“陛下,臣妾……能提一个建议么?”

“说来听听。”

“最近讲武堂要研究的东西太多,匠师们个个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研究造桥的人寥寥无几。这造桥又是如此之难,仅凭匠师怕是难以见功,还要有大量精通算学的人才。臣妾想,是不是可以招募一些人,专门研究这项技术。天下江河这么多,若能造出好桥,用处还是很大的,河上能造桥,江上也能造桥,淮水、泗水上都能造桥嘛。”

刘协认真地想了想,觉得有理。

把所有的技术研究都放在讲武堂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像造桥这种民用功能明显大于军用功能的可以分离出去,组织民间力量来完成。这样讲武堂也能集中精力,研究火药、炼钢等战略层面的技术。

“要不你先试一下?”刘协提议道。

甄宓正中下怀,随即又提出一个问题,钱从哪儿来?

那么多人的俸禄,试制的材料,尤其是质量上乘的钢材价格很贵,而且没有天子的同意,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刘协和甄宓商量,决定两条腿走路:朝廷拨一部分钱,再从民间筹一部分钱,公私合营。成功后,技术归朝廷所有,合作的民间组织可以得到优先授权,并因此得到优质钢材的供应。

朝廷这部分由司徒府负责,民间这部分则由甄宓负责。

中山多富商,无极甄氏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他们不缺钱,就缺好项目。只要有好项目,筹个几亿钱并不难。

甄宓这么热心造桥,除了想封侯之外,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现在,刘协给了她这个机会,她自然要紧紧抓住。

方向定了,相关的细节就好办了,届时自然会有司徒府安排人去对接。

类似的做法,在冀州已经有过尝试。诸葛亮主政邯郸,黄月英负责相关的道路改造,公私合营的效果很是不错。司徒府为此还开过专门的研讨会,打算将这样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以便利用民间的财力、人才,加快发展速度。

一切都水到渠成,只是缺一个机会。

忍辱负重

刘协与甄宓说得热闹,吕小环却有些疑惑,问甄宓道:“你究竟是想留在中原,还是随我们一起去西域?一会儿一个主意,变得也太快了。”

甄宓托着腮,犯起了愁。“我也不知道,既想去西域,又舍不得家里人。”

“一起去不就是了?”

甄宓苦笑不答。

刘协拍了吕小环一下,岔开了话题。

她是寒门微族出身,思维又是单线条,理解不了大族的难处。甄宓仅是姊妹就有五人,再加上父族、母族,大大小小数百口,岂是说走就能走的。

难道像刚被流放的那些世家一样?

搬家半条命,更何况是搬到万里之外。

所以,西征不可能是所有人的事业,只可能是功业心盖过牵挂的人才能承担的历史重任。他改革兵役制,将募兵制作为一部分,就是为将来西征做准备。

应募而来的人不仅要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更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全由国家买单。

像汉武帝那样倾一国之力西征是不现实的,经济上承受不了,政治上也承受不起。

甄宓显然还没有这样的觉悟,那就让她留在中原好了。

和吕小环、甄宓聊了一阵,刘协来到皇后伏寿的房间。

伏寿正在算账,见刘协进来,起身迎接的同时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