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5章(1 / 2)

加入书签

杨彪头皮发麻,后背沁出一阵冷汗。

从贾诩的轻声曼语中,他听出了浓浓的杀意。

赛马之道

天子软弱吗?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

天子以少年之身,亲身赴阵,连战连捷,两年内就平定了凉州,初步解决了边患。谁敢说这样的君主软弱?

但不排除有人选择性失明,或者掩耳盗铃,将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少年。

又或者,过于相信朝臣的力量,以为他们可以左右天子,让天子不能放手施为。

接受袁绍的议和,无疑会加重这种误判。

如此一想,的确不能给那些人太多的让步。

你越是让步,他越是觉得天子不过如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造成无法收拾的结果。

杨彪入仕多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看着眼神凌厉、锋芒毕露的贾诩,杨彪不禁苦笑。“文和,这是天子的意思?”

贾诩眼中的锋芒敛去,又恢复了与世无争的散淡模样。“是谁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与否。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逆天而行。唯有顺天应人,方能无往而不利。”

杨彪也恢复了镇静。“依文和之见,如何才能顺天应人?”

“不知道。”

“不知道?”杨彪惊讶地反问道。见贾诩说得这么从容,他还以为贾诩已有定计。

“天子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能得文和赞同,想来必是至理。”杨彪含笑道,带着三分调侃。

“说是至理,也不为过。”贾诩也笑了。“天子说,他不是伯乐,不懂相马之术,但他可以让骏马们同场较技,看看谁能脱颖而出。”

杨彪想了想,若有所思。“所以荀文若在并州,犬子在凉州,都是天子给他们驰聘的赛场?”

贾诩点点头,又道:“其实袁绍也是。”

“袁绍?”

贾诩笑笑,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

杨彪明白了,没有再问。

贾诩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天子并不急着平定山东,他更愿意让袁绍去折腾,看袁绍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实现士大夫们的理想。

但结果已经很清晰,袁绍不仅不能为山东带来太平,只会为山东带来战争。

杨彪忍不住又想,如果天子一直不出兵,袁绍能够平定山东吗?

他平定山东之后,能否像天子在并凉推行新政一样,恢复生产,富国强兵?

念头一起,杨彪随即苦笑。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大汉沦落至此,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庶民没有立足之地,再加上天灾不断,流民四起,最终演变成黄巾之乱。

谁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

就是支持袁绍的那些人。

甚至连百年羌乱都是那些人推动的,在凉州为官则横征暴敛,在朝堂上则力主弃凉,对乌桓、鲜卑则一心招抚。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们虽然满腹诗书,推行的政策却愚蠢无比。

放弃凉州,将抗击鲜卑的主力——凉州人当作蛮夷,然后再像安抚鲜卑人一样安抚凉州人,就能让凉州太平?

何其荒唐。

杨彪原本就是个务实派,在北疆主持事务近两年后,越发觉得那些士大夫的想法不可理喻,更不可能成为现实。教化不可或缺,但绝不是嘴上喊喊就能实现的。

要像天子一样去做。

或许,天子不出兵,由着袁绍折腾,让山东士大夫身受其痛,让他们知道空谈道德的后果,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

只是……如果一来,将有无数人死于无辜,山东也将因此元气大伤,儒门遭受的重创甚至会比王莽篡汉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杨彪一声长叹,几次欲言又止。

他做不到像贾诩一样洒脱。

“文和,袁绍非治国理政之才。”

贾诩嘴角轻挑。“只怕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

杨彪很无奈。他知道贾诩说的是谁,希望袁绍入朝主政的人不少,他说袁绍不是治国理政之才,自然站在了那些人的对立面,难免会遭到非议。

“正如你刚才所说,是不是有人不同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与否。袁绍虽是高门子弟,但他除了入仕之初做过一任濮阳长,并无地方经验。在渤海、冀州的治绩也有目共睹,如何能治理整个山东?知其不能,而放纵不管,非赛马之道。”

贾诩反问道:“依你之见呢?”

“依我之见,天子的方案甚好。”杨彪咬咬牙。“让他先做好渤海太守再说吧。”

贾诩无声地笑了。“文先识时务,只怕其他人却不肯。”

“我去说服他们。”杨彪慨然道:“这种事,没人比我更适合了。”

贾诩点点头,举起茶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