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3章(1 / 2)

加入书签

“唯!”蔡琰六人齐声答应。

刘协转身,举手轻点地图。“今天召集诸君,是商量并州为胡人侵占之事。如果有人觉得并州本非华夏之土,弃之亦不可惜,现在就可以告退,从此相忘于江湖。”

众人面面相觑。

都以为天子让周忠归座,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天子并无此意,反而打击范围更广,力量也更加决绝,竟似要将其人赶出朝堂。

刘协接着又道:“朕登基以来,多危少安,没读过多少书。诸君愿赐教,朕随时恭候。将来中兴,天下太平,再开一次石渠阁、白虎观大会亦无妨。”

刘协停了停,一字一句地说道:“救危存亡之际,还请诸君多做些实事,少谈些空言。有时间吹毛求疵,不如去教几个幼童读书识字,也算没浪费朝廷的粮食。”

周忠的脸顿时火辣辣的,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腾地站了起来。“陛下,臣上不能匡主,下不能益民,请免臣职,放臣归故里,闭门自省。”

刘协笑笑。“不知光禄大夫故里何郡?”

“扬州庐江。”

“庐江。”刘协点点头,若有所思。“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杀庐江太守陆康,你可知晓?”

周忠气息粗重。“臣之乡里事,自然清楚。”

“以光禄大夫之见,此战是孙策当攻,还是陆康当守?”

周忠语塞,半晌才道:“陆康身为庐江太守,守土有责,自然当守。”

刘协点点头。“朕听闻,你族人依附袁术,为丹阳太守,你从子周瑜亦从孙策征战。大夫若还乡里,是随波逐流,依附袁术,还是以大义讨之?”

周忠迟疑片刻,慷慨道:“臣身为汉臣,自然当以大义讨之。”

“甚善。”刘协转身看向司徒赵温、司空张喜。“朕欲以大夫为丹阳太守,讨伐孙策,可乎?”

赵温、张喜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神仙安排,让周忠为丹阳太守,去讨伐他的族人?

“不行?”刘协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们要相信大夫。他虽与朕有些分歧,却是忠义之臣,必不负朝廷所望。”

赵温、张喜哭笑不得。

这是我们不相信周忠吗?

你想赶周忠走就赶周忠走,何必搞这一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安排的确比直接赶周忠走好看一些,显得朝廷有度量,能容人。即使周忠有挑刺之嫌,朝廷还是相信他的忠义。

至于周忠怎么做,那就是周忠的事了。

忠于朝廷,与族人相斗,那就是两败俱伤。

虚以委蛇,他就是大言不惭,欺名盗世。

有此例在前,以后有人想辞职就要掂量掂量了。

毕竟关东人像庐江周氏这样两面下注,一边在朝廷为官,一边依附袁氏的不少。要是都像周忠一样,被天子封个官,回去和自家人做战,这可有点麻烦。

无数同情的目光看向周忠。

相比之下,以士孙瑞、魏杰为代表的关西人则心中舒爽。

关东人两面逢源,今天总算是一头撞在墙上了。

周忠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看向赵温、赵喜,目光中带着恳求,希望两位老朋友帮帮忙,千万不能支持天子的决定。

被天子逐出朝廷,他还可以混个直臣的名声。被天子委任为丹阳太守,与族人相斗,这可就是鸡飞蛋打,还平白惹了一身腥。

张喜咳嗽了一声。“陛下,周忠虽曾任太尉,但他是文臣,统兵作战,非其所长。且兄弟相争,亦不合亲亲贤贤之义。请陛下三思,别委他任。”

刘协看了张喜一眼。“别委他任?”

“请陛下别委他任。”

刘协沉吟片刻。“那就换个任务,请大夫持节使江东,拜孙策为会稽太守,征周瑜入朝。”

杀人诛心

这一次,刘协不是商量的语气,而是直接下诏。

让你统兵作战,你不行,让你出使总没问题吧。

如果这么简单的任务都无法承担,那你还是自免吧,别浪费朝廷粮食。

对朝廷而言,这也是一个有利大于弊的妙计。

拜孙策为会稽太守,是朝廷既往不咎,主动给孙策一个名份。

孙策如果拒绝——虽然可能性极低——那就是摆明了与朝廷为敌,朝廷也没什么损失。

反正会稽远在江东,朝廷也管不着。

如果接受,那就表明与袁术决裂。袁术不得不防着身后,无力西进。

至于周瑜,朝廷不计前嫌,征周瑜入朝为官,还不够仁义至尽吗?

周瑜当然可以拒绝应征——名士经常这么干——但是按照惯例,周瑜可以拒绝征辟,却无法拒绝天子的知遇之恩,将来必须有所回报。

有了这么一个关系,孙策还能无保留地相信周瑜吗?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反正刘协没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