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章(1 / 2)

加入书签

他可以下决心,做规划,具体操作却要士孙瑞的配合。

结合两世记忆,他很清楚卫尉士孙瑞几乎是三公九卿之中唯一通晓军事的大臣,麾下卫士也是禁军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实力要比邓泉指挥的虎贲、羽林强得多,更别说伏完指挥的执戟、缇骑。

刘协拔出短刀,在地上划了一个草图。“卫尉对关东的形势如何看?”

士孙瑞愣了一下。不是说眼前的战事嘛,怎么突然扯到关东的形势了?

刘协又道:“卫尉以为,此时此刻,洛阳还能作为帝都吗?”

士孙瑞的眼神黯淡下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董卓离开洛阳的时候,不仅纵兵劫掠,而且放火烧城,曾经繁华无比的洛阳城早就成了一片废墟。

“陛下,不回洛阳,又能去哪里?”

姜是老的辣

“河东。”刘协淡淡地说道。

士孙瑞眉头一紧,眼神微缩。他抬起头,盯着刘协的眼睛。

“先去河东,然后去太原。”刘协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左倚太行,右凭大河,屯田殖谷,练兵保民,以观天下之变。”

士孙瑞倒吸一口冷气,眼神变了几变,再看向刘协时,便多了几分惊喜,几分敬畏。

天子的眼界之高,格局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个方略虽然粗疏,执行起来也很难,却比回洛阳有更多的机会。

惊喜之后,士孙瑞冷静下来,提醒道:“陛下,洛阳天下之中,天子不居,会有人趁虚而入。”

刘协笑道:“高皇帝蛰伏汉中时,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奄有天下,何止洛阳?”

士孙瑞眨眨眼睛。“项羽沐猴而冠,死得其所。可是如今关东州郡并起,不凡见识高远之士,未必都是项羽。”

刘协笑得更加灿烂。“高皇帝入咸阳时,子婴退位,愿为秦王。若大汉天命已终,关东州郡有人如高皇帝,朕愿顺应天命,效子婴自去帝位,以待贤者。可若他们只是项羽,朕也只得勉为其难,效光武皇帝故事,再为大汉续几年运数。”

士孙瑞眉梢轻扬,盯着刘协看了半晌。“陛下,这……”

“这是朕的肺腑之言。”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唯愿卫尉鉴之。”

士孙瑞微怔,胸中涌起久违的激动,眼眶不禁湿润了。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躬身一拜。

“臣受国恩,愿以身许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天子以国士待他,托以赤心,他自然当以身许国。

刘协也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还了一礼。“卫尉不负朕,朕亦不负卫尉。你我君臣携手,共建太平,为大汉,为这受苦受难的天下百姓,尽绵薄之力。”

“唯!”

“卫尉,请入坐。”刘协拉着士孙瑞重新入座,详细解说当前形势。

士孙瑞是他寄予厚望的中流砥柱,对计划了解越深,执行起来越有效。

他的计划很简单。

既然关东大乱,洛阳不可回,那就去河东,去并州。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要突破张济的阻击,还要应付及李傕、郭汜随时可能出现的追击。

禁军主力不堪一击,杨奉三将的兵力也有限,不足以同时应付张济和李傕、郭汜,所以他一面阻止杨奉与段煨火并,一面派杨彪去说服段煨,派皇甫郦去稳住张济,以便腾出手来,集中兵力,迎战李傕、郭汜。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什么胜算可言。李傕、郭汜久经战阵,西凉兵悍勇,要想战胜他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整顿禁军就是其中重要一步,而士孙瑞指挥的卫士和北军五校更是重中之重。

听完刘协的计划,士孙瑞又惊又喜。

天子不仅有全局视野,尽揽天下形势于胸,更对眼前的形势思考甚多。

站得高,看得远,更能脚踏实地,得其一端便不容易,更何况是兼而有之。

邓泉说得对,天子是变了,但他是变得更聪慧了。

这是大汉天命未尽的吉兆,也是前些天天降异象的真正意义。

一想到这些,士孙瑞就觉得沉寂已久的血又渐渐热了。

即使如此,他还是毫不隐讳地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只是禁军疏于战阵,不堪大用。三将桀骜不驯,各自不和,亦不能倚为干城。主动出击,争胜于野,无异于取死之道。”

刘协笑着点头。“依卫尉之见,当如何?”

士孙瑞从刘协手中接过短刀,在地上划了几道线,划得黄土飞扬。“依臣之见,当于此数处作营坚守,以逸待劳……”

刘协静静地听着。

前几天,钟繇带着几个人将附近地图查看了一番,补充了很多地图上原本没有的细节。刘协听完汇报之后,对附近的地形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士孙瑞说的这些,他也能听得明白。

大体来说,士孙瑞的方案和他的计划不谋而合。

禁军也好,杨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