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04章(1 / 2)

加入书签

“我之前就是英属印度的官员,对这个国家太有发言权了。采取进口替代的政策死路一条。”艾伦威尔逊口吻满是笃定,对此毫不怀疑。

后发国家一般选择两个发展路线,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就是把国家一些基础的需求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被国外产品占领。出口导向就简单了,从最底层的手工业做起,先把血汗工厂的所有步骤一步不落的的走完。

很明显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进口替代这个选择,只有少数国家会从头做起把血汗工厂的各阶段都走完。然而,选择前者的国家全部失败了,选择出口导向的国家好歹还成功几个,虽然也就是零和百分之一的差距。

印度不但是前者,还以史为镜通过被英国工业摧毁印度产业的历史,制定了十分苛刻的外资准入制度。就算是进去了,想出来也不容易。

投资印度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投资独立之后的孟加拉都比投资印度获利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艾伦威尔逊对印度也是可以的,在对和英迪拉甘地的对话当中给出了建议,“他们正处在重返联合国的关键时期,出兵帮助巴基斯坦的可能性并不大,加入一场战争可能会对各国的态度造成反差。”

英国在印巴之间肯定选择印度,哈罗德威尔逊便把内阁秘书长的建议,在和英迪拉甘地的谈话当中告知了对方。

不过在英迪拉甘地询问美国会采取什么态度的时候,哈罗德威尔逊则持保留意见,表示英国无法在涉及美国的问题给予印度帮助。

在英迪拉甘地结束这一次访问之前,印度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下达了“紧急状态”动员令: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

英国至少表达出来了不持立场的和事老态度,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回到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把外交部长辛格叫过来,“只有苏联有这个力量让美国不敢动武,巴基斯坦的两个支持者,苏联都有能力牵制。”

英迪拉甘地的意思很明显,先把什么不结盟的事放下,当前的局势苏印同盟才能保证印度的军事行动不受干扰。

美国也干了

出访一圈,英迪拉甘地也不是全无收获,知道欧洲各国包括英国在内,都并不对南亚的局势热心。现在就等着一个时间节点,在某大国忙着的时候,一句出兵解决印度长期以来的东西夹击问题。

外交部长辛格再次前往莫斯科,带着英迪拉甘地的嘱托,来塑造对印度有利的外交环境。

伦敦这边,艾伦威尔逊正在向首相解释,两个基金的运作问题,面对哈罗德威尔逊他什么时候答应的问题,则回答是英迪拉甘地访问的时候,两人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艾伦,我才是大英帝国的首相。”哈罗德威尔逊阐述着这一事实,两人的合作大体上是和睦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他可以当做没看见。

但是两个规模达到百亿英镑的基金,算是小事么?要知道英国的经济总量也刚过一千亿英镑。

“数字不一定代表事实,首相。数字有时候会骗人。”听到首相提及英国的经济总量刚一千亿英镑,艾伦威尔逊解释着不同数据体现下的结果,并不一定符合事实,今年的经济总量不代表历史积累。

更何况一千亿的经济体,就不能有两个百亿规模的基金么?后世的挪威经济总量也就是三千亿美元的规模,主权基金的资金有一点二万亿美元。按照吹嘘日本那批人口中的海外还有一个日本,那海外还有四个挪威呢。

虽然这两个基金会,也不是海外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全部,但这一样是解释的通的,俄罗斯是一个一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韩国也是一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两国都是承受封锁,韩国就得人吃人,一切经济数据瞬间清空。地大物博真的是有用的!

“我最近核实了一下本土养老金的问题,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开支,现在的发展趋势并不容乐观。”艾伦威尔逊把自己的行为和英国社会开支挂钩道,“首相,你和我心里都清楚,仅仅依靠本土,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英镑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英镑区随时都在承受美元流通范围扩大的压力,这又涉及到了英镑升值压力、对外投资效果、人口流动种种问题。”

“而以上的问题,又需要军事上的投入,没有军事力量保障,英镑区的衰退速度还会更快,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论是英国这个国家还是英国公民的角度,都应该寻求一个保障。。

就这艾伦威尔逊都没有算贵族阶层的问题,现在英国贵族几乎个个都在澳大利亚有产业,哈罗德威尔逊要是指望以前的政府,从贵族身上扣点银两,贵族阶层真的会润出去,把本土的产业变现打包。

事情具有两面性,艾伦威尔逊是其中的一个面,而帕梅拉蒙巴顿是其中的另外一个面,这件事女王也爱莫能助,女王也有蒙巴顿产业的股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