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27章(1 / 2)

加入书签

这时,内阁首辅刘健想了想站出来说道:“我大明的爵位都是靠军功来封爵,这李安源封伯爵,恐怕天下人不服啊。”

“刘公此言差矣~”

“军功封爵固然是祖制,但李安源研究出来的预防天花病毒的办法,可以拯救不知道多少人,这也是非常大的功劳,在我看来,只要是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人,都应该是可以封爵的,而不应该仅仅只是限于军功。”

刘晋一听,也是连忙反对道。

其他人一听,也都跟着纷纷点头,这几年封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都是立下军功的军人,相比之下,文臣就很少、很少有人封爵了,这让文臣们心里面就有点不平衡了。

现在好了,连一个行医的大夫也要封爵,去年封爵的张志刚就算了,他是救了弘治皇帝的命,封爵无话可说,可是这李安源也封爵的话,那就让文臣们难以接受了。

“陛下,诸公~”

“给李安源教授封爵,这是因为他的功劳足以写进青史,足以流芳百世,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人的人投入到医学领域的研究之中,研究出更多的药物和治疗疾病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死亡,提高我们大明的医疗水平。”

“说到底,这其实还是为了我们大明,也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

刘晋见大家似乎不支持自己的意见,也是再次开口说道。

“刘爱卿所言有理,以朕来说,如果是以前,这肠痈肯定没得治,但是因为大明医学院研究出了手术治疗的办法,所以才治好了。”

“医疗技术是关系到我们大明每一个人的,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弘治皇帝深有体会的表示支持。

医疗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死健康

弘治皇帝对医学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因为这跟自身的经历有关。

以前皇宫里面的那些御医,一个个都是庸医,弘治皇帝明明得了肠痈,这些庸医却是一个个都说没什么事情,却是不见弘治皇帝日渐消瘦、日渐衰老,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行将就木了。

但专研新医术的大明医学院就不一样了,他们会专研,会研究,也敢去做,通过手术切除了肠痈,治好了弘治皇帝的病,救了弘治皇帝的命。

弘治皇帝有切身的感受,觉得刘晋所说的很有道理。

李安源团队研究出了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这是造福了无数人,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功劳,不会比开疆拓土的将士们差,应该封爵。

“臣也刘晋所言有理,不管是任何的行业,任何的个人,只要对我们大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就应该给予奖励和肯定,而不仅仅只是限于军功。”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表态道。

皇帝都说要封爵了,当臣子的自然是不可能一味的去和皇帝死磕。

更何况,刘晋说的也没有错,这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研究和提高医术,这不仅仅利国利民,同时也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谁都会有生病的时候,到时候还不是需要去看大夫?

在这个事情上如果得罪死了那些大夫,事情传出去了,恐怕以后京城的大夫都不会给你看病了。

同时李东阳也是一个极其善于思考和发现的人,这几年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事物。

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好像很简单、很不起眼,但却是能够极大的改变大家的生活,比如水泥、玻璃、新式纺纱机、织布机等等之类的。

研究出这些东西的人并不是大家一向都推崇的读书人,而是普普通通的大明人,但他们发明出来的这些东西,又确确实实的改变了大明。

没有水泥,就没有宽敞、舒适、耐用、牢固的水泥马路,没有玻璃就不会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望远镜、镜子、玻璃窗户等等。

没有新式的纺纱机、织布机,就没有那些数不清的纺织工厂,没有那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布匹,也就不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朝廷的税收自然也不会增长的如此迅猛。

可以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大明人,他们有自己的智慧促进了大明的繁荣昌盛,相比之下,那些只会之乎者也,八股文的读书人,似乎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作用。

手无缚鸡之力,六剃不勤、五谷不分,还一副清高的样子,其实对大明来说,做出的贡献非常少,甚至于还在不断阻碍大明的发展。

传统私塾教育出来的书生,如果不是还能够考科举的话,或许根本就比不过刘晋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

刘晋所创办的诸多新式学校,中学毕业了,成绩优异者可以继续深造去读大学,成绩一般的就可以去一些专业性的学校。

比如海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造船学院、建筑桥梁学院、纺织学院、医学院等等,去专门性的学习某一样技术或者技能,出来之后往往都能够掌握一门不错的技能,都能够很快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李东阳将这一切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