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45章(1 / 2)

加入书签

“单质铜与铜像内里的岩石融合在一起?”

吴良凝神,心中推测着这个铜像的制作过程,“难道是先用石头雕刻出人像,然后再将融化的单质铜浇灌在石雕上,像制作巧克力雪糕那般在石雕的外层镀上了这么一层铜?”

“但如果是镀铜工艺,绝不可能镀上这么厚的一层……”

吴良想到了自己穿在身上的闻人昭送给他的那件紫铜锁子甲,那紫铜锁子甲使用的便是镀铜工艺,其实它的本质是精铁,那一层紫红色的单质铜只是一层薄薄的装饰,连一毫米的厚度都不到。

像是这个铜像上面这足有一公分厚的单质铜,根本不可能采用镀铜工艺,只能将铜一点一点的打制镶嵌上去。

而这种情况下,金属铜根本就不可能与里面的岩石发生这样的融合现象。

除此之外,环境的因素也可以排除,毕竟这一层单质铜除了在外面生出一层铜锈之外,并未出现其他严重的氧化现象,即是说这个铜像的保存环境还是可以的,可以基本排除极端高温或是极端低温的情况。

“这里面的黑色物质又是什么?”

暂时无法搞清楚这个问题,吴良又将注意力放到了里面的黑色物质上面,同时对众人摆手道,“伱们也一起过来瞧瞧这里面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众人亦满心好奇,早就在一旁等着,听到吴良招呼连忙凑了上来。

如此轮了一圈之后。

“君子,我也不太懂,不过我看这里面的黑色石头与圣山上的那种石头颇为相似,只是不知该如何验证。”

始终没有机会参与进来的曹旎抢先对吴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姑娘自小生活优渥,许多场合都是人们的焦点,结果到了瓬人军,与这伙各有所长的奇人异士比较起来便没有了什么优势,因此总想找着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免得在吴良面前太没有存在感。

“圣山上的石头?”

吴良微微蹙眉。

上面的这座圣山上应该都是一些强磁性的玄武岩,说起来这个铜像既然立在这里,就地取材自然更加方便。

不过强磁性的玄武岩算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岩石,若是非要与铜联系在一起……

死尸

“于老先生,将你的罗盘拿来给我一用。”

吴良并未着急下结论,而是又回头对于吉说道。

“在这里。”

于吉连忙将罗盘从布袋里面取出递了上来。

吴良接过罗盘之后随即将其端平看去,只见罗盘中间的那个指北针此刻照样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而是依旧指向那座圣山的方向。

接着他又一边端着罗盘慢慢的接近面前的这个铜像,一边观察指北针的变化。

起初罗盘上的指北针并无任何变化。

一直等到罗盘已经靠在了铜像上面,指北针似乎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抖动,看起来像是有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正在角力。

吴良用手指轻轻拨动了一下指北针,使其慢慢的转动起来。

而待指北针完全停止下来时,它指向的便是面前的这个铜像……

这一刻,吴良已经得出了结论:

这石像中的黑色物质有很大的概率正是圣山上的强磁性玄武岩;

或者就算不是强磁性玄武岩,也应该是一种金属含量极高的矿石,并且富含的金属大概率应该是铁,因为这指北针所用的材料乃是磁石,磁石能够产生引力的金属只有那么几种,其中可以天然生成并且自然界中存量最大的便是铁!

至于铜像表层的那层纯粹的单质铜,则不会对指北针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完全不必考虑这方面的干扰。

事实上,磁石也与铁关系密切,它的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因此不论这黑色物质究竟是圣山上的强磁性玄武岩还是铁含量极高的矿石,都与铁不无关系,并且两者其实并不冲突,玄武岩既可以蕴含四氧化三铁,又可以是铁含量极高的矿石,一切都由自然界决定。

所以……铁……单质铜……

吴良忽然想到了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可能——湿法炼铜!

这种炼铜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之中,其中那句“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记载的便是湿法炼铜的化学现象。

据吴良所知,湿法炼铜真正被利用起来,并形成体系投入到生产之中,则已经到了距离汉末将近千百年后的宋朝。

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是火法炼铜技术占据主流。

其实听这两种炼铜技术的名字,便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火法炼铜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用烈火来烧制富含铜的精铜矿石,从而提炼其中的铜金属,与炼铁使用的高炉没有太大区别。

这种炼铜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最大的问题是只能针对富铜矿石使用。

而湿法炼铜则是一种化学炼铜方式,自然界的精铜矿石通常都是硫化铜,而硫化铜在自然界中受到风化氧化,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