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3章(1 / 2)

加入书签

“能够进入公子的乩相,这个叫做诸葛玄的人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或是承载着异于常人的天命……”

于吉信以为真,捋着胡须蹙眉沉思道。

“或许吧。”

吴良眼观鼻鼻观心,微微颔首。

这个诸葛玄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吴良不知道,但诸葛亮倒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

暂且不谈他在政治、军事、经济、书法、绘画、乃至音乐上的造诣,光是他的那些在正史史书上都有迹可循的发明创造,便足以令吴良佩服的五体投地。

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棋、八阵图、木兽、地雷、木牛流马、诸葛连弩……

这些发明创造中有些后世的人已经很容易理解,但有些却是直到吴良穿越之前都还没有人复原出来,甚至连原理都还没有搞明白。

也是因此,吴良才非要来见一见诸葛亮不可。

不是因为诸葛亮在吴良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他的偶像,也不是因为后世网络上流传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经典影视台词,而是想要以考古学者的视角来解密诸葛亮的成长历程。

吴良想知道,诸葛亮的那些过人的才能,还有那些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底是无师自通?

还是拥有什么不为世人所知的奇遇?

……

半个时辰后。

出去打探的瓬人军兵士便已经悉数回来报告。

只因诸葛玄如今正是邓县县丞,虽算不上爱民如子,但到底也办了些实事,再加上乱世之中有同行衬托,因此倒给邓县的百姓留下的印象还算不错,在邓县的街道上随便拉个人便知道他是谁,甚至有人对他赞不绝口。

除此之外,诸葛玄为人谦卑,与居住在邓县的一些士族关系也是相当融洽,互相之间多有走动。

这就足以证明诸葛玄有些本事了。

吴良只是做了几天雍丘县县令便深有体会,像这种不上不下的基层小官,想要同时得到百姓与士族这两个对立阶级的认同,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而诸葛玄却将两者的关系都处理的相当好,这自然也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本事。

“可探出诸葛玄如今家住何处?”

吴良听完了瓬人军兵士对诸葛玄其人的描述,接着又问。

“就在距离县城不远的一处山坳之间,他来到邓县之后,便与家眷在山坳之间搭建了宅子,又在附近开垦了一片农田,从此便定居在了那里,平日里除了来城内履行县丞职责之外,举家上下都在那里过着勤俭的农耕生活。”

瓬人军兵士拱手答道。

“家眷呢?可探得分别都有些什么人?”

吴良继续问道。

“诸葛玄终身未娶,并无亲生子嗣,他的家眷都是堂兄诸葛珪的遗孀与子女,其中遗孀共有三人,带着两个侄儿与两个侄女共同生活,家中并无配备佣仆,一切事务皆是这些家眷亲力亲为。”

兵士答道。

“嗯……”

吴良沉吟着点了点头。

史书上倒并未记载诸葛玄终身未娶的事,只说他在堂兄诸葛珪突然病逝之后,立刻跑去帮忙处理了后事,随后便带着诸葛珪的遗孀与子女共同生活。

事实上,诸葛珪留下的子女本来是三男两女。

三个男孩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均。

诸葛瑾在迁移途中走散,只身一人去了江东一带,后来效力于东吴孙权,位列大将军、左都护,后来三国鼎立,蜀汉与东吴有所交集时,诸葛瑾与诸葛亮两个亲兄弟终于有了交集,不过那时双方已各为其主,为了避嫌从未私下见面,更未谈论过私事。

而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则跟随诸葛玄辗转多地最终前来投奔刘表,最终留在了南阳郡一带生活,最终成了闻名于世的“卧龙先生”,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以一番为后世津津乐道“隆中对”,助刘备正式开启三分天下的霸业。

至于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嘛。

此人便比两位兄长平庸了许多,一生从未办过什么大事,就连历史中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笔……

“诸葛玄那两个侄儿的姓名你们可有打听到?”

为了防止信息有什么差池,吴良特意又问了一句。

“打听过了,其中一个叫做诸葛亮,另外一个叫做诸葛均,诸葛均平平无奇,但这诸葛亮却十分有名……”

说到这里,一名兵士已经忍不住笑了起来,颇为不屑的道,“可惜不是什么好名声,我听乡民们说,此人年纪不大却极为狂妄,称自己有管仲、乐毅之能,时常跑到襄阳城内与城内望族子弟辩论时事,偏偏脾气还臭的很,每每被人辩驳到无力还口时,便又如市井之徒一般破口大骂。”

“久而久之,城内士族子弟已不再与他来往,甚至见到他还会像躲避瘟神一般避开,只道此人是个失心疯。”

“还有人说,若非他那叔父诸葛玄平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