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7章(1 / 2)

加入书签

是的,定武军现在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定武军可不仅仅就是指在编的这二千余名官兵,在这些官兵的身后,还各自都有一家子人呢!

卫戍汴梁的上四军军兵,都是自汴梁以及汴梁周边招来的士卒,绝大部分都是一家世世代代干这个活计,父死子继。

这也保证了这些军队的忠诚性,因为他们的家小,根基都在这里。

但与边军轮换,边军入京,他们的家眷却在外地,这自然是不利于朝廷控制他们的,特别是像这样的一些骁勇善战的军队。

说起来萧定的十挑一百,给了朝廷大员们太大的震撼。

所以当初定武军入京之时,这些人的家眷,也就被要求随着一起进京。

当时这些家眷,大都是不愿意的,毕竟故土难离。

但去年的一场大败,却又让这些人庆幸不已,亏得已经离开了河北路,要不然,只怕定武军上上下下也得死个差不多,而听说辽人打过来之后,边境之上的那些村子,已经十不存一。

所以这个时候的一支军队,包含的不仅仅是军队本身,还有士兵们的家小。

就像萧定移镇西北的时候,士兵只有二千五百人,但家眷却多达一万余人。

定武军刚刚进京的时候,虽然亦被多处刁难,但毕竟荆王还在位,所以日子还是能过得下去的,但随着荆王下台,边军坏事之后,定武军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过了起来。

所有的职司已经都被停了。

本来应当在皇城,内城等地轮换值勤的他们,现在已经无所事事了。

没事做,就没有额外的奖励收入,光靠薪俸,怎么能养活家人?

更何况,现在连薪俸都逐渐的短缺了起来。

红火的时候,锦上添花的人很多。

败落的时候,雪中送炭的人极少,落井下石的人却多了去了。

而且是在汴梁城这种惯会踩低捧高的地方,定武军更是过得窘迫不已。

你骁勇善战又如何?

这里是汴梁城,你还敢举起刀子来闹事吗?你还敢好勇斗狠吗?

在这里,武勇毫无用处,权势才是真正能要人命的东西。

:殴斗

“呀呔!”一声暴喝,搂头劈下的朴刀被凝在了半空,竟然发出了嗡的一声响,刀身不住颤抖,这一劈力量极大,但骤然停住,更是显示出了使刀者不凡的功底。

缓缓地吸了一口气,王柱收刀挺身而立,赤裸着的上身,一股股的汗水从古铜色的皮肤之上流过。

走到屋檐下,从一口大缸里舀出一桶水,举起来,劈头盖脸地浇下,初春天气,早上还是极凉的,这一桶水下去,身上立即冒起了一片氤氲之气。

随手扯下一块杆子上的麻布,将身上的水擦拭干净,刚刚穿上外套,便见到老娘扶着父亲从屋里走了出来。

王柱一家有五口人,除了老爹老娘,还有一对侄儿侄女,那是王柱大哥留下的。

与上四军父从子继差不多的是,在边疆,像王柱这样的家庭,同样也是父亲儿子孙子一代接着一代的跟上。

王柱的老爹王四郎在战场之上没了一条腿。

王柱的大哥六年前在一次与辽人的冲突之中战死,死后半年,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那时的王柱,刚好十五岁,接过大哥的盔甲与武器,加入了定武军。

一年过后,王四郎作主,把守寡的儿媳嫁了出去,老两口照顾着老大的一对遗腹子。

然后,又跟着王柱到了京城。

在边疆之时,他们还有一块地。上京的时候,原本说好了每家每户都会分上一块地的,但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连地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日子反倒是一天比一天艰难了,因为王柱的收入越来越低。

上四军的薪俸是很高的。

每年朝廷在每个上四军身上投入的银钱,超过了两百贯。这里头我包括了武器、甲胄、训练经费、士兵薪饷、津贴、职位补贴等,刨开所有开销,每个普通士兵一年能到手一百贯左右,当然,这是将所有得到的东西折算之后的价格,并不仅仅是发钱,还有衣服、粮食、酒、肉等等。

而王柱每年还能多拿一些,因为他是押正,是二十五名士兵的头儿,算得上是一个小军官。一年下来,能比普通士兵多个十贯二十贯的。

钱虽然不多,但对于王柱一家还是够用的。

因为他们的住所,是朝廷分配的。

如果要在汴梁租房子住的话,那这点钱儿就不够看了。

再加上王四郎虽然残废了,但却有一手编织竹器的手艺,每日在家编些筲箕、竹席、筛子等,由老伴拿到钱上去卖,除去本钱,一年也能挣个几十文钱。

但这样的日子从去年入秋之后,便戛然而止。

“柱子,今年是发粮饷的日子是不是?”坐在屋檐下,王四郎拿起昨天编了一半的竹席,看着收拾停当准备出门的王柱,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