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0章(1 / 2)

加入书签

围绕辽东这块黑土地,崇祯皇帝所谋的牵制大棋,正在逐步的稳定下来,而先前被建虏征伐过一次的朝鲜,也开始在私底下改变态度。

时间!

只要能给崇祯皇帝更多时间,他就能想方设法的在辽地这边,逐步拖垮建虏,耗掉建虏的元气。

对辽西的支持要增强。

对李自成的军火买卖要扩大。

对东江的支持要增强。

对朝鲜的贸易往来要开启!

只要围绕这些核心所在,逐步在辽地展开谋划,那崇祯皇帝有理由相信,和建虏不断拉扯的同时,还能推动着大明的改变。

“皇爷,阎应元、陈明遇等赈灾行署士子,殿外求见。”

乾清宫殿外,一名值守宦官走进来,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宣!”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这刚解决东江军的善后事宜,阎应元他们就来了,崇祯皇帝的心情更好了,针对辽西的改制谋划,也要向前迈出稳健一步。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吧。”

看着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等赈灾行署士子,崇祯皇帝露出笑意,眼前这些士子,和先前相比都变黑了,都变壮实了,透过他们的眼神,崇祯皇帝看到最多的,是坚毅,是冷静。

以最繁杂的地方赈灾诸事,让这些有潜力的读书人,去最基层接受磨砺,接受摔打,这是崇祯皇帝的决断。

相较于通过科举遴选的人才,崇祯皇帝所需要的是真正能治理地方,能为治下多做实事的良才。

或许科举改革不能碰,但是通过别的途径,去培养一批人才,并用各种方式将他们简拔起来,崇祯皇帝还是能办到的。

“你们皆是直隶赈灾行署所辖士子,在卢卿给朕呈递的密奏里,朕可是常看到你们的名字,包括你们所做的诸事。”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阎应元说道:“看来当初让你们远离京城,深入地方去做一些实事,这一决断无疑是正确的,朕为你们所做之事感到欣慰,看着你们的改变,朕更是感到高兴。

卢卿能够忍痛割爱,将你们举荐进京,朕能够想到卢卿的不舍。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境遇,朕需要你们这些良才,来替朕,替社稷,替朝廷,来担负起更重的职责,以为朕分忧,为社稷虑。”

大明不变,有出路吗?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让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这些直隶赈灾行署的读书人,在保定府等府县,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表现出很淡然的态度。

可现在他们所见到的,是大明天子!

像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这些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天子,心中难免会很激动。

特别是被崇祯皇帝出言夸赞,还要让他们担负起更重的担子,那心情就更难以描述了。

“愿为陛下效死!”

在阎应元的带领下,陈明遇这些行署吏员,纷纷作揖行礼道。

“不要动不动就提‘死’字,都给朕好好的活着。”见众人这般,崇祯皇帝撩袍说道:“你们此次进京后,将要密赴辽前,去辽西治下,到辽东督师府任职,跟随辽东督师孙承宗一起,推动辽西的撤卫设府。”

嗯?

阎应元、堵胤锡这些人闻言,无不露出诧异的神情,让他们前去辽西,那没什么可多想的。

毕竟辽西收复没有多久,很多事情都需好好梳理,以确保辽西这块地域,能尽快的恢复安稳。

但到辽西去推动撤卫设府,他们却有些琢磨不透,莫非天子是想让辽西那边,像天津直隶州一般发展吗?

看着众人流露出的反应,崇祯皇帝开口道:“说起来,你们在赈灾行署任职,时间也不短了,对地方所存问题,也都有所见解吧,你们都说说,自己所看到的那些问题,今日畅无不言。”

乾清宫内安静极了。

阎应元、堵胤锡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对天子所提询问,不少人都不知该怎样开口。

毕竟他们在赈灾行署做事期间,所遇到的糟心事太多了。

“启禀陛下。”

阎应元踌躇刹那,作揖行礼道:“臣在赈灾行署任职期间,所遇做严重的问题,就是官绅勾结,官商勾结,地方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事。

就像当初大名府等地出现严峻灾情时,不少的地方官员都是不作为,相互推诿,错非有卢巡抚坐镇,后陛下特设赈灾行署,恐那场灾情没那般容易被平复下来。

由此臣觉得大明官场的吏治,已是非常严重的存在,倘若朝廷不尽快整顿吏治,恐类似这等情况会更严重。”

陈明遇、李岩这些人,无不是惊疑的看向阎应元,他们都没有想到阎应元,当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嗯,其他人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