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0章(1 / 2)

加入书签

若是国朝能先行镇压流贼叛乱,那所占据的优势就更多了,先易后难,解决流贼叛乱是关键。”

对孙承宗旗帜鲜明的支持,李邦华心里是高兴的,先前赶赴辽前时,他还担心孙承宗出于对辽前局势的顾虑,不愿抽调那批精锐进关。

现在想想,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稚绳公,既如此的话,那本辅就先回府准备一二。”想到这里,李邦华拱手道:“不知稚绳公……”

“李枢辅,你先行回府准备吧。”孙承宗面露微笑,伸手道:“本督还要视察城防,等此事结束后,本督会在督师府设宴。”

一番寒暄过后,李邦华就匆匆离去了。

“督师,天子征调辽将进关,是打算肢解他们的势力吗?”见李邦华离开后,茅元仪走上前,难掩激动道。

“祖大乐、祖宽这些人,被军机处大臣李邦华亲自监管征调,就算他们心里有再多的不情愿,恐也难以违抗旨意啊。

如此一来的话,这祖家和吴家的核心,多半都被调离出辽前了,这为进一步整顿辽前治下,夯筑了坚实基础啊。”

“是啊。”

孙承宗面露感慨道:“先前从山海关那边,知晓李邦华赴辽的消息,本督这心里还有些疑惑。

不过知晓来意后,方知陛下的高瞻远瞩啊。

所谓的辽东将门势力,围绕整个辽前来讲,的确有些强的太过分了,倘若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去一步步的肢解。

那必然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现在祖大寿做了运军提督,吴襄成了副手,而祖大乐、祖宽这批将领,又被以平叛的名义调走。

可以说辽东将门势力,真正能当家做主的人,被分出去大批,剩下的那些辽将,虽说掌握不少军队,但也给我们留下分化拉拢的机会。”

和袁崇焕坐镇辽前时相比,在崇祯皇帝的明确指示下,孙承宗这位在辽东有着不小影响力的督师,潜移默化的去除掉一些辽前弊政。

虽说跟崇祯皇帝最终目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终究还是有所改变。

“那批关宁铁骑被调进关内,只怕陛下定会分散安排。”茅元仪想了想,继续说道:“虽说留在辽前的夷丁,仅够维系机动所需,但却也给督师府这边,彻底掌控这批夷丁,占据了绝对优势。

督师,咱们所一直等待的契机,终于出现了,倘若能在此后的半年内,完成既定的相应谋划,那围绕收复辽西的战役,到时就能顺势展开了!”

山海关整顿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言,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孙承宗负手而立,眺望远方,正色道:“将眼前所明诸多谋划,都逐一的落实下来,才是关键。

陛下在过往所颁密旨中,就一再的强调,不可有骄躁之念,不能有急躁之心,凡事都要耐着性子去做。

这是正确的。

现在督师府所辖诸厂,所辖吏员队伍,所辖武烈军,包括何可纲直辖军队,都需进一步的精进才行。”

崇祯皇帝以赴陕平叛的名义,调走祖大乐、祖宽等身份不同的辽将,的确为孙承宗减轻了负担,不过辽前的调整和改变,还需时间的沉淀。

孙承宗虽知这是一个绝佳契机,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倘若触动到某些人的敏感神经,那事态反而就不好了。

“督师所言甚是。”

茅元仪想了想,点头道:“尽管说辽西这边,所驻扎的建虏大军,受辽南时局的影响安生不少。

现在还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

平叛建虏是一件大事,并非一地一处就能办成的,我们督师府这边,还是要稳着脚步向前迈进。”

“有此想法是好的。”

孙承宗伸手道:“等祖大乐、祖宽他们离开辽地后,着手在宁远城内,筹建起一座讲武堂。

这件事情,陛下在密旨中催过多次了。

等此事办成以后,便叫那随军讲武堂的教员,悉数安排进宁远讲武堂,并扩大相应的招收规模。”

“喏!”

茅元仪当即作揖道。

在崇祯皇帝身居紫禁城,忙着和朝中那帮文官群体斗智斗勇,忙着谋划各项部署之际,他所倚重的那批务实的文武,在各地所取得的成果,亦是非常有成效的。

尽管说这个过程,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还没有在大明营造成一种风气,然改变却也在渐渐发威。

从锦州城到山海关,这衔接的辽西走廊,所设的一应卫所,虽说腐败依旧是存在,但远不像先前那般严峻。

过去很长时间内,一批既得利益群体,将辽前打造成金山银山,以不断吸吮大明元气,现在崇祯皇帝绝不允许这等事情发生。

彼时的山海关。

“此次李枢辅赴辽,携带的军机处明发上谕,你们也都听到了。”

山海关总兵官满桂,大马金刀的坐着,环视堂内一众将校,朗声道:“本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