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9章(1 / 2)

加入书签

不过李邦华和王在晋二人,却没有立即上前规谏,仅仅透过‘小范围的试行调整’,他们就猜想到天子所念。

对于上述的那些情况,李邦华和王在晋二人,心里要更清楚些。

“看来几位卿家,考虑问题,是只顾及眼前啊。”

崇祯皇帝也不气恼,撩了撩袍袖,看着王洽他们,说道:“大明各地的实际情况,朕不去多言,诸卿心里也都清楚。

你们所说的这些,朕若是没有考虑到,就不会叫军机处这边,先小范围的去试行调整了。

这件事情的推行,至少要通过十年的试行和摸索,才能逐步的形成,难道这这一年限之内,朕和诸卿,就不能解决所谓藩镇割据的情况?

难道维系一支定国安邦的军队,就必须要全面采用募兵制吗?

朕想问问诸卿,若是不走这一步的话,那多数无用的卫所,平白占着大量的屯田,非但不能给国库提供赋税,相反还要朝廷养着他们,以后的大明财政会怎样?”

在这东暖阁内,回荡着崇祯皇帝的反问,王洽、周延儒他们,都陷入到沉思之中。

对待天子所讲之事,很多道理他们都明白,可是做这样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和风波,实在是太大了。

一旦说朝野间知晓此事,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陛下,臣斗胆询问一句。”

王在晋走上前,作揖道:“陛下所书的这些构想,是打算用天雄军、忠勇军、勇卫营等部的方式,在地方上进行实际镇守吗?”

“不全是。”

崇祯皇帝想了想,皱眉道:“现在朕还不能都讲出来,连整顿卫所之事,都没有形成相应的成效,就算是讲出来,何用?

抛开别的不谈。

就说北直隶这边,有拱卫京畿的蓟密永三协驻军,有拱卫京城的三大营,朕想要问问你们,那一些非必要的京卫,继续留着他们何用?

不要拿着太祖高皇帝,成祖皇帝他们御极之时,去跟朕现在御极的时期相比,这是不一样的。

倘若北直隶治下,那些非必要的卫所,能像天津三卫那般,被逐步的裁撤掉,仅仅是编入各地的官田,就能增加不少田赋,更别提每年要调拨给他们的粮饷,这一收一支加起来,能给国库减轻多少负担?”

天子所讲的这些话,所算的这笔账,叫王洽、周延儒、黄立极他们沉默了,的确,若能探索出全新的军队制度,那的确能给大明减轻不少负担。

可是他们实在想象不出,究竟是怎样的军队制度,能合理,平稳的逐步替换掉,现有的军队制度。

但是李邦华和王在晋二人,却想到了一些。

以西苑讲武堂,随军讲武堂为首的武将培养体系,只怕在以后的年限中,将肩负起越来越重的职责。

甚至可以预见性的,若大明真能平叛流寇,平叛建虏,那周遇吉这帮能征善战的武将群体,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陛下,臣觉得先对一些京卫,进行相应的裁撤和试行,是可行的。”李邦华此时上前道:“毕竟正如陛下所讲的那般,围绕京畿一带,甚至整个北直隶,所戍守的各部兵马,实在太多,太杂,这给朝廷造成极大的负担。”

去了一趟山西后,叫李邦华的想法改变很多,与其空想,与其瞻前顾后,倒不如好好的做事。

“臣附议!”

王在晋紧随其后道。

“这件事情暂且就这般定下。”

见到此幕,崇祯皇帝拍板道:“先把能做的做好,以后遇到什么情况,再具体的进行商榷和调整。

五军营和神枢营这边,已然要撤离出京城,围绕京城明确拱卫体系,你们军机处在裁撤京卫时,要兼顾到这些。

等北直隶裁撤卫所事结束后,到时朕会再召集诸卿,明确后续部署,若没有其他事情就退下吧。

朕不希望在朝堂之上,出现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话题。”

听闻此言,王洽这帮军机大臣,都明白一件事情,天子对待这件事情的决心,很强硬,只怕以后的大明啊,会有诸多的变动。

利好

从整体态势来讲,大明依旧是乱的,朝堂的争斗,皇权和臣权之争,财政体系的诸多问题,地方灾害和叛乱,土地兼并,皇权不下乡等等,看起来跟原有轨迹上,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可实际上却并非这样。

围绕朝堂,北直隶,山东,山陕,辽东等地,崇祯皇帝都凝聚打造起一批批务实,肯干,有能力的文武队伍。

他们在天子赋予的信任和权限内,做着各自的份内之事,并自发帮着天子减负,力求能做到问心无愧,这些可都是大明的栋梁。

反观他们效忠的崇祯皇帝,则坐镇在紫禁城这一权力中枢,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去给他们保驾护航,去给他们解决所需,叫他们能心无旁骛的做事。

当党争这一怪圈,不再能影响到这批贤臣良将时,其实看似很乱的大势下,崇祯皇帝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