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3章(1 / 2)

加入书签

对啊。

自己先前找到阎应元,叫其到江南那边寻找红薯,只是半道冒出个徐光启,加之所处时局动荡,也叫他将阎应元给抛之脑后了。

“阎应元回来了?”

崇祯皇帝囔囔道。

“是的皇爷。”

王德化欠身道:“那百户阎应元,呈递了牙牌,言完成了圣谕,不仅找到了红薯,还寻得土豆和玉蜀黍。

此外在午门那边,所聚集的那帮学子,亦是阎应元奉皇爷旨意,在赶赴江南的途中,所聚集在一起的,都是想为国朝分忧,为皇爷分忧的。”

“快宣!”

崇祯皇帝闻言,伸手道:“叫阎应元他们,全都进宫面圣,朕要见他们。”

“喏!”

王德化当即应道。

崇祯皇帝神情间,流露出些许激动,没想到这个阎应元,韧性还真是够强的,居然连土豆和玉米,都寻找到了。

若是这样的话,先叫徐光启所领农科,在各地皇庄试种,培育出优良的良种,那大明的粮食荒,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啊。

心系天下苍生,当磨砺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若是能抓好钱和粮这两项,叫内帑或国库相对充盈,不行拆东墙补西墙之事,其实是可以逆风翻盘的。

不过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太多,就算想要拨乱反正,那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丝毫都急不得。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行跪拜之礼的众人,心里却是难掩的激动,这远比阎应元,带回一批土豆和玉米良种,要激动的多啊。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

十数名鼎鼎有名的抗清之辈,就这般跪在自己面前,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若这些人能磨砺出来,那都是国之栋梁啊!

眼前这些人才,可不是水太凉的钱谦益啊。

“诸卿快快请起。”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伸手道:“你们能随阎应元一同北上,朕心甚慰啊,我大明亦是有忠贞之士啊。”

被天子这般出言称赞,叫陈明遇、方以智这些尚没有中举的学子来讲,那一个个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这可是大明的天子啊。

‘当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都受到灾情的袭扰。’

崇祯皇帝暗暗思量着:‘卢象升和袁可立的担子都很重,若是这批人能派过去,到地方赈灾行署任职,积极地赈灾,那态势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他们之中,一些是出身显赫,或许吃不了这个苦,最终中途退出了,但若是能磨砺出一般,这些人才都是国之干才啊。

不行,朕要给他们洗脑,打一针强心剂。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叫他们兼济天下,叫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若能在实践中磨砺出来,在基层一步步爬上来,那整个态势都是不一样的。’

朝中的赈灾公署。

地方的赈灾行署。

就是崇祯皇帝靠着赈灾事,培养人才的重点保护对象,是隔绝各级官员上下其手,贪墨赈灾粮饷的机构。

能被吸纳进去的人,绝不能是官场老油条,不然风气就会被带进来,那培养人才纯粹是痴人说梦。

没有经残酷现实鞭打的读书人,带着那么些浪漫主义色彩,就像是一块块璞玉,若能雕琢出来,那就是良玉。

“阎卿啊,你此番归京,可谓是给朕分忧了。”

崇祯皇帝故作叹息,看向阎应元道:“眼下国朝艰巨,你们在归京的途中,想来也知晓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遭受旱灾、水灾侵袭吧?”

“臣知晓此事。”

阎应元忙上前作揖道:“臣听闻陛下,于北直隶治下,特设了地方赈灾行署,以组织受灾百姓,行以工代赈,确保地方秩序安定……”

陈明遇、方以智这帮学子,个个都情绪激动起来,见到天子这般忧愁,他们都生出强烈的意愿,想要为君分忧。

事实上封建王朝所尊儒家思想,并非不是没有好处的,大明多数的读书人,都是想为大明分忧的,想为君王分忧的。

不过那些高中科举,开始步入官场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官场风气的影响,渐渐都和光同尘,思想上有所改变了。

在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嫉恶如仇,你可以坚守己见。

毕竟还没有入世,没经历现实的摔打,利益的牵绊,有怎样出格的举动,都是对的。

但是入世以后,整个情况就彻底改变了。

“是啊,朕不想叫大明子民,饱受灾情的困扰,想叫朕的子民,能过上好日子。”崇祯皇帝感慨道。

“可是难啊,两地赈灾的粮饷,朕都调拨到灾区了,叫两地赈灾行署统筹,可是赈灾缺人手啊。

朕的这些大臣,要么身兼要职,要么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时候,朕处在这位置上,也深感有心无力啊。”

跟朝中这帮大臣,在一起博弈的时间久了,崇祯皇帝的演技,也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