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5章(1 / 2)

加入书签

肉没有就算了,但口粮要保障好。

你们内厂这边,外派的那些巡查宦官,做好监察事宜。

另外给各地的皇庄,再强调一遍,谁敢贪朕的银子,贪朕的粮食,做出克扣压榨百姓,甚至是遗孀遗孤的事情。

那么……先前被抓的那批掌庄太监,就会是他们的前车之鉴,朕绝不姑息!”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

自家皇爷对于贪污之事,是厌恶到了极致,尤其是内廷这边,谁若是敢不干不净,那都没逃出大明律法的制裁。

先前整治内廷,整治皇庄,被杀的太监、宦官,就多达千余众,那些人的脑袋,至今还丢弃在各地。

“西山那边,有什么消息没有?”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看向王承恩询问道:“武备院等处的衙署建造,一应作坊的建造,进度怎么样了?

所缺的砖石、木料等,你们内厂这边,是否能全部供应满足?

王伴伴,西山的事情,朕很重视。

特别是量产火药,打造火器火炮这一块,绝不能有任何延误,眼下国朝,要平叛的叛乱很多。

仅靠地方上的有司衙署,打造的那些粗制滥造的火器火炮,想解决平叛事,断然是不可能的。”

“奴婢明白。”

王承恩道:“京畿一带的皇庄,所修筑的火窑,供应西山所需,没任何问题,西山那边的进度,也很好。

据徐阁老先前所说,西山各处衙署,包括一应作坊,最快一个月内,就能悉数竣工,西山那边的百姓,都被雇佣了。

武备院这边,所缺的一应粮食,包括银子,奴婢都是谴派专人,负责发放和落实的,绝不会误了皇爷的谋划。”

在崇祯皇帝的调教下,内廷搭建起的新体制格局,俨然成为运转良好,协调缜密的总管机器。

但凡是崇祯皇帝要求,以王承恩为首的太监群体,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旨意逐一落实下来。

‘看来想管理好内廷,就是要简单粗暴一些。’

听闻此言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说道:‘那些五根不全的宦官,想叫他们做起实事,无需说特别多,该杀就杀,该抓就抓。

有能力的晋升上来,没能力的趁早滚蛋。

照这样的势头来看,要不了多久,仅北直隶这处基本盘,想要完全掌控,最多两年时间就够了。’

琉璃和千里镜

“皇爷……武备院主事宋应星,汤若望求见。”

韩赞周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道:“他们有一物,想要献于皇爷,希望能拨款专研。”

“宣。”

崇祯皇帝想都没想,开口说道。

武备院所聚的那些人才,尤其是宋应星这些主事,那每个都是宝贝,不管提出任何的需求,崇祯皇帝都会一一满足。

特别是现在的内帑,变得无比充实,能用银子解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情!

“臣……宋应星,拜见陛下!”

“臣……汤若望,拜见陛下!”

被领进东暖阁的二人,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在汤若望的手里,还拿着一铜制长筒,这吸引了崇祯皇帝的注意。

那是望远镜?

“两位卿家免礼。”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开口道:“两位卿家,此来宫中,是为了何事?有什么需求,只管对朕提。”

宋应星、汤若望相视一眼后,汤若望走上前,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陛下,臣等想要献的,命叫千里镜。

先前臣和邓玉函主教,就曾向朝廷敬献过此物,以方便钦天监观察天象,这次进宫就是想恳请陛下,再给武备院划拨一笔银子。”

王承恩、韩赞周的眉头,微蹙起来,看向汤若望,向皇爷敬献一个千里镜,就想再争取内帑银子。

要知道在这些啥日子,仅仅对武备院这边,内帑前后划拨快一百万银子了。

这千里镜再好,那也没有钻研火药、火器火炮重要啊。

这西洋传教士的胃口,真不是一般的大啊。

“呈上来叫朕看看。”

崇祯皇帝开口说道:“朕记得这千里镜,站在原处,能看到数里外的景物,朕先前就知道此物。

但忙于国朝的政务,忽略此事了。”

其实汤若望口中的千里镜,就是望远镜,很早就流传进大明,不过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被宋应星、汤若望他们一提醒,崇祯皇帝的心里有了想法。

“此物若是能大批量生产,列装到军队之中,特别是给斥候配上,那对战场的战局来说,会起到不小的助力。”

崇祯皇帝接过王承恩所呈千里镜,举了起来,看向东暖阁外,开口道:“不过单目千里镜,终究有些不便,为何没有想过改成双目?

还有就是这千里镜的观测距离,聚焦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宋卿,汤若望,你们想争取的银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