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3章(1 / 2)

加入书签

与此同时,全体会议一致决定成立以曹皇帝为名义首领的战时内阁。而指挥战争的实权,则依旧为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夏先泽首相所掌握。

八月三日,按照预案,大燕国范围内开始布置公告准备工作。

八月四日,曹川本尊,在全体穿越众簇拥下,于皇宫顶楼发布了告国民书,正式宣告出兵北伐。

……

所有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事件,都是由一些看上去不起眼,却又十分重要的小事件引发的。

时间倒回曹皇帝誓师北伐前第十天:七月二十二日。

地点:京师,忠勇伯府,小客厅门前。

北京站正副二位站长,站在滴水的琉璃檐下,正在和来访的大清国特使,参政孟乔芳作别。

“参政此去,还请在崇德皇帝面前,再帮衬几句。”

已经是天气炎热的七月份了。薛海元穿着一身薄绸工艺唐装,脸颊挂着一丝不知是细雨还是汗滴的水渍,面色却是凝重。

他拱着手,对正准备走人的孟乔芳说道:“我方大军正日夜兼程从阿拉斯加国返程,最多再有两个月,便能回国。”

“到那时,你我两家南北对进,大事可成,也不用伤了兄弟之邦的和气啊!”

孟乔芳闻言,也是叹了口气:“曹大王之意,你我这些许时日商谈往还,崇德皇帝早已明白知晓。”

“可商讨至今,曹大王连长城都不许我大清军马过境……这未免也太不相信兄弟操守了。”

薛海元脸上露出了一丝小尴尬:“我家大帅有些爱惜羽毛,总不愿被人说成捡了便宜。”

“推脱之词罢了。”

孟乔芳这时,眼中甚至露出了一丝讥讽:“薛大人,拖了我大清兵马三个月,如今这兄弟二字,再不好出口了。”

说完这句,孟乔芳毅然躬身行礼,:“大人留步,在下此去盛京,想来终有见面时。”

望着孟乔芳渐行渐远的身影,薛海元失望之余,还是最后威胁了一嗓子:“参政,盛京贸然发兵之日,你我兄弟,可就真的是敌非友了!”

雨雾中,孟乔芳的背影只是略略一顿,然后大步离去。

“终于玩砸了啊!”

见清使消失在了视线中,刀条脸的副站长李丰,挑了挑眉毛,有点感叹地摇了摇头:“我以为上个月就要翻车了,没成想还多拖了一个月。”

“清廷对我们的意见,肯定还是重视的。”

薛海元这时候已然平复了心情,迈步回屋:“情报传回去,总是要高层讨论,这都需要时间。”

“那么。”李丰坐回沙发,低头沉默一阵,再抬头,终归是露出了忐忑的表情:“国运大战,从咱们这里扣扳机了?”

薛海元无奈苦笑一声:“八成是了。孟乔芳这一去,崇德皇帝定然会下战略决心。大战就在眼前。”

……北京站和特使孟乔芳谈判的这三个月时间里,可以说薛海元在节节败退。

毕竟假的就是假的。

清廷这边一开始是很有诚意的。新上位的崇德皇帝皇太极,得知曹大帅不愿清军提前饮马长江后,迅速对谈判代表孟乔芳做出指示:清兵可以先行发动吸引明军主力,并且保证不过黄河一线,就在北方静待曹氏大军出兵江浙。

这个年代的大型战争,那都是以年来计时的,前后差几个月时间根本无所谓,所以皇太极这个提法可以说很有诚意。

然而,提案被薛海元拒绝了。

当这个最有诚意的提案被否决时,双方在京城和盛京之间信使来回,业已拖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而当清使的第二个提案被摆上桌面后,薛海元感觉到了浓浓的试探味道:清廷愿意发兵,只占据长城一线,与明军在燕山山脉拉扯,静候曹氏大军。

到了这个时候,薛海元已经没有合理的理由去拒绝了:如果姓曹的真有心两家合作反明,那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条件。原本就是要答应合作伙伴占据北方的,现在连长城都不许人家占了?

问题是,大燕国压根就不想清廷动兵。因为清兵只要一动,大燕国就得做战略动员……穿越势力连河北平原都不愿意放清兵进去。

这不是长城不长城的问题,从头到尾,薛海元都在搞战略欺骗。

所以,薛海元最终还是拒绝了这样的条件。

可这一下,自己的屁股也露了出来。

接下来,双方谈判气氛急速转冷。而这个时候,薛海元已经比历史上清兵入关,多拖延了两个多月。

抛开其他不谈,单论战略眼光,崇德皇帝无疑可以称得上雄才大略。到了这个时候,人家再看不清曹氏的真实心思,那就是搞笑了。

之所以最后还能再拖一个月,完全是因为崇德皇帝愿意付出这一点沉没成本,再最后争取一下。

所以最后一个月里的几次见面,薛海元和清使孟乔芳之间,其实都已经互相心知肚明,只剩下逢场作戏了。

而今天,则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