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6章(1 / 2)

加入书签

这之后,家仆拉开中间两辆的黑漆琉璃窗车门,穿金带玉的丫鬟们,和老妈子才开始陆续下地。

下车的丫鬟们,手中捧着各式敬神的礼盒,盒盖都是打开的。除了各种应景礼物外,最扎眼的是那一盒香烛银子,齐刷刷的掐丝小银锭怕不是有几百两之多。

而下车的后的老妈子,则转身从车里抱下一个四岁左右,胸前挂着玉锁,腰间吊着玉佩的粉嫩小公子哥。

最后,一个珠环翠绕,雍容华贵的中年贵妇,款款踩着台阶,伏着丫鬟的手臂,从车中走了下来。

“好大的排场,不知哪家女眷。”

饶是吴法正出身富人家,但见到这家人的牌面,终归是缩了脖子……他最近在杭州城和各路款少交际,对于新款马车有清醒的认识。

“雨石巷黄前辈府上,这该是大夫人和嫡少爷。”

杜少为是杭州土著,一看马车四角上的琉璃煤油灯笼,就知道是哪家缙绅:“上海梅林罐头厂的大股东,富可敌国。”

“哦……”

吴法正惊讶之余,随口问道:“这缙绅之家,也拜曹公?”

“还不是那起子无知愚民操弄的!”

杜少爷这会满脸的无耐:“拜曹公还个活命之恩也就罢了。不知何人牵强附会,硬是谣传这曹公有送子之能,就此引得一干愚夫愚夫成日价来上香求子……哼,乌烟瘴气!”

吴法正听到这里,意兴索然。深深看了一眼那庙门上方扎眼的招牌后,最终淡淡得道:“时辰不早了,怕是要开船,咱们回舱吧。”

第675节 幻变(三)

入夜,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客船衔尾而行。

不同于往日零散的渔船。这几年间,古老的江南水乡,悄然间出现了长龙般的夜航船队。

打头的领航船,桅杆上悬挂着两道旗号。

左竖旗曰:“江南客运总站”。

右竖旗曰:“杭州公交总公司”。

方头方脑的平底客船,毫无疑问是穿越人士的手笔。这一款由上海内河造船厂建造的通运型客船,船舷上有拼音和中文组合起来的舷号:“hk-038”。

杭州客运38号船。

月暗星稀的余杭塘河上,038号正引领着身后一长串各式民船,静悄悄往东航行着。在038的船头,一道由大型煤油灯和玻璃反光半球组成的夜航灯柱,撕破了夜空,照亮了前方的河面。

这道明亮的灯柱,并不是塘河上唯一的夜间光线来源。

江南客运总站这些年来不光是吸纳流民,疏通水道,清缴盗匪。现如今,杭州通往上海的主干河道,每隔一段距离,岸边都会有一处小型的河道照明点。

接力式的“陆地灯塔”,给夜航船队提供了精准的定位服务,令夜间行船的安全性和速度都大大增加。项目间接地推动了三角洲地区人员物资的流转速度。

类似于这种带有后世思维的公共服务项目,这些年来,不断出现在了江南土地上。

土著们一开始自然是迷惑不解的……“此等白烧银子的营生,能做得几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初的疑问早就烟消云散了。土著虽然理解不了社会公益项目是怎样参与经济循环的,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无缝白嫖”。

于是,就有了每天正午12点的杭州-上海客货船队。公交公司的班船其实只发一艘,但土著船只现在都习惯跟在后边“蹭路”了。

这一类大型公益项目,其所带来的收益,明面上并不起眼。但潜移默化间,就会影响到大众对于某件事,某个人,乃至某个势力的看法。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渗透到位了,工作也就好做了。

当然了,几千年前就建立起大一统帝国的的土著精英,怎么能看不出这些大项目背后所带来的民心向背?

然而这没有卵用……巨大的实力差距,导致精英阶层看在眼中却无力阻止。温水煮青蛙式的焦虑,在某些群体中,早已是经年话题了。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缙绅预备役吴法正同志。

明亮的煤油灯光下,吴法正用猷劲的笔锋在白纸上落下最后一笔,轻吁一口气。

接下来,他拿起桌上的铜笔帽收了笔锋,然后习惯性地用指头敲击着桌面,开始检查起刚写的文字。

文章的内容比较杂,其中大多是吴法正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期间还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说白了,就是吴法正的日记。

而他这年许日子下来,每天一篇文章,已经积攒了不少文稿。吴法正打算将来有朝一日回乡,将文稿整理后,找机会付梓出版……书名他都已经写在硬壳封面上了:《南域游记》。

仔细检查一遍文章,吴法正郑重收起书稿。接下来,他拧开一个精巧的银杯盖,喝了一口玻璃旅行杯中的龙井茶水。

拧上盖子,吴法正再次端详了一番手中的“旅行杯”。他非常喜欢这个透明的水杯,尤其是杯盖内环的“螺纹”,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