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60章(1 / 2)

加入书签

于是,杨六水抱着自家亏损半天买卖和路费的忐忑/悲壮心情,一路叫了驴车,又转了渡船,将昏迷不醒的年轻人送到了南岸码头。

上岸后,果不其然,工地码头上的黑衣家丁,第一时间喊来了郎中给病人瞧病。

这之后,一个穿着对襟短褂的老文书,仔细盘问了杨六水一番,记录下他本人的详细信息以及事件全过程后,告诉杨六水:这个年轻人工地收下了。但是由于这个人是病号,能不能救活还要两说,所以尽管是个壮劳力,工地也只能给杨六水“报销”五成的“中介费”。

当天,最终,杨六水怀里揣着美美的两块碎银,晕晕乎乎回到了家。

这一笔中介费,是杨六水往日辛苦半个月的收入。

事情貌似就这样结束了。经此一事后,年轻人再没有消息,老实人杨六水继续做他的小生意,只不过他开始经常往工地那边跑。

然而当时间过去半年天气后,有一天,突然一个留着“髡发”,穿着夹克皮鞋的年轻人,找上了杨六水的家门。

在杨家的小院中,这个已经恢复了健康,并且在曹总兵手下找到“活计”做的年轻人,自报家门:他叫周乙。

周乙其实不是本地人。他老家在鄂州,是地道的湖北人。

早年间周乙是个书纸店学徒。他之所以流落到广州,是因为老家发了大水,瘟疫横行。无奈之下,为了活命躲灾,周乙便跟随亲戚南下广州,寻亲求活路。

千辛万苦到了地头,才知道广州本地的亲友早已不在此地。而自家亲戚又因为旅途劳累而重病缠身,没两天就死了。

过不多久,盘缠花光的周乙本人也开始流落街头。很快他又因为水土不服而得了热病,眼看不行了,最终昏倒在了杨六水门前。

得知前因后果的杨六水,也是唏嘘感慨了一番:世道艰难,活人不易。

这之后,死里逃生的周乙,当场跪地给救命恩人杨六水行了磕头大礼。

心情欢喜,感觉自家也算做了一件善事的杨六水,遂和周乙互相以兄弟相称。

再往后的岁月里,周乙这个勃然一身的外乡仔,便把杨六水夫妻当成了亲人,大家平日里往来频繁。

工作有闲暇的时候,周乙就会用薪水买点日常杂用来看望自家老哥。杨六水夫妻也喜欢这个干弟弟,但逢家中计划做什么好吃食,或是又纳了鞋底,都会捎信给周乙。

在不断接触中,慢慢的,杨六水也得知了周乙在总兵府供职的衙门:情报总局。

周乙这边,平日里对自家差事很是谨慎,通常不做多的解释。即便是讲,也是按照内部规定,自有一套说辞。

而杨六水这个没文化的明代底层土著,他连府县衙门有什么部门都分不清楚,对情报总局这种新名词更是没有半点概念。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日常周乙有意无意的透露引导,杨六水终归知道了个大概:自家这个干弟弟,是在曹姓总兵手下的某个私设衙门办差,大约是和“缉盗侦捕”有关,平素里做得都是些隐私勾当,不好明说。

岁月飞逝,一晃眼4年天气过去了。在时常和周乙打交道的杨六水看来,自家这个干弟弟变化很大。然而要是让他说出哪里有变化,他这个文盲却形容不出来。

虽说形容不出,但杨六水陆陆续续从周乙身上得到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

一开始还是信息方面的。譬如哪里有集会,哪里有个能生发的快手生意……到了去年,周乙不知从哪搞来了铁皮大桶和一应家伙事物,又传授了杨六水整套的零售小技巧。

于是,杨六水这个货郎转型成了流动烧烤摊主。

烤摊生意非常好。杨六水一年多下来,虽说外表看不出什么,但实打实的,他已经算得上是贫民区的殷实人家了。

而带来这一切的周乙,在杨六水眼中,也愈发变得“贵重”,升档成为了杨六水这个草根的“命中贵人”。杨六水现在不管有什么想法,都会先和周乙商量一番。

……

“来,老弟,再干一杯!”

说话间,天色已经擦黑。杨家院中的小年饭,桌上的菜肴被消灭了七七八八,业已到了尾声。

此刻的杨六水,脸色通红,正举着酒杯,打算和周乙再碰一杯。

“多了多了,今日着实过量了!”

周乙的面色也有些潮红,不过他明显头脑清楚,大约是之前赖了不少酒的缘故。

“哈,老哥知道你那衙门规矩大。来,我干了,老弟你随意。”

说话间,今天心情格外高兴的杨六水,又仰头喝灌下了一杯上好的福建黄酒。

一旁周乙看杨六水差不多了,于是赶忙唤周家女人来收拾场面,而他则扶着杨六水进了主屋。

按照惯例,这会主屋中没人,就是留给老哥俩说话的。今天特殊日子,主屋中点了一盏明亮的煤油灯。

灯具是去岁过年,周乙带来的礼物。杨六水一家平时是不可能用这种奢侈品的,也就是今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