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4章(1 / 2)

加入书签

……

“台江货运一型”和“台江客运一型”这两种建造数量最多的小艇,是台江船厂自行研制开发的基础船型。

说是自行研制,其实船厂只是提供了要求和各种环境参数。两种船体的详细图纸,是曹总从后世找专业的船舶设计公司,经过各种计算机技术设计测算并且检测后,用硬盘带回大员的。

当前穿越众简陋的工业能力,根本谈不上“设计”这一说。无论是窑区的设备,还是船厂的船舶,实际上都是“拿来主义”——直接进口成套设备,或者进口关键零件,然后再粗陋的仿制出其他部位。

以乔正泰为首的船厂诸公,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他们可以拿出上百种已有的小艇图纸和数据,但是关键的是,哪一种最适合眼下的条件?或者全部造出来挨个实验?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上那些经典船型,小到木帆船,大到钢铁战舰,这些图纸和数据,如果用21世纪的工业设计标准过一遍的话,一定有很多可以改良的地方。

穿越众这点简单的人手和设备,根本不可能完成船舶设计工作。设计不是那么简单的,各种图纸的定稿,都需要有经验的设计团队,辅以大量的计算,模拟设备才能搞定。

在不远的未来,某势力会陆续建造出各种木质风帆战舰,运输船,铁肋木壳战舰,铁甲舰,战列舰……

以上这些品种繁多,功能各异的船只,曹川都已经在后世的船舶设计公司下了订单。这些经过全方位改良后的船舶,会以最高的航行效率,最佳的结构布局,最优美的线型,在穿越位面驰骋七海,布武全球。

……

说回小艇。跑货运的“台货一型”,是根据当前的台江运输环境而设计制造的。

该型船平底,使用中式硬帆,用滑轮组升降帆面,载重2吨,2—3人就可以轻松操作。

作为专门在赤崁—窑区基地之间跑运输的小艇,这款船吃水浅,速度快,载货稳,相当实用。用滑轮组升降的中式硬帆,既节省了人力,又能保证船只在大多数风向下都可以正常工作。

良好的操控性,使得一些老船工在涨潮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用从北线尾岛外围绕进新港溪。这些人驾驶着卸完货的空船,从赤崁码头直接冲进台江北面的泄湖区,仗着路熟,一路惹起万千水鸟,就这么抄近路钻进了新港溪。

……和宽扁的小货船不同,10艘专门用来载人的客运型小艇,用的是洁白的帆布纵帆。这种小艇船体修长,线条优美,航速飞快,每天都会在台江来回载运人员。

不过这种小艇眼下有个缺点:数量不能造太多。

原因很简单:缺乏帆布。

尽管窑区用进口零件diy出了织布机和用来弥合大型帆布块的熔接机,但是原材料始终跟不上消耗。

穿越众没有足够的运力从江南进口棉花,台湾也不适宜种棉,而农业部门大批种植的亚麻,苎麻这些纤维作物,还没有到成熟期,有限的帆布要优先保障乘风号这样的主力风帆舰使用,所以只能跑近海的小艇,暂时不会造太多。

……

台江船厂除了数量最多的小艇工段之外,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单桅和双桅帆船也在建造中。

这两种船都是脱胎于荷兰人在16世纪就出现的双桅纵帆船。速度飞快,上缘斜桁帆,标志性的长艏斜桅是这种船的特征。

在18世纪的北美,纵帆船开始广泛用于需要速度和抢风航行能力的场合,例如贩奴和海盗船。而这种帆装也常见于渔船,探险船,到19世纪后期,有超过2000艘双桅纵帆船在五大湖区运送货物。

所以说,纵帆船是一种全能型船只。除了在载货量方面比不过慢吞吞的大肚货船外,其他方面堪称完美,是真正的多面手。

现如今正在船台上建造着的,就是两艘经过后世设计改良后的纵帆船,一艘单桅,一艘双桅。

单桅船船长22米,双桅长30米,两艘船外型大同小异。未来这两艘船建成后,会配备上火炮和士兵,海军会测试船只在海峡内的巡航,战斗和运输能力,一旦测试完毕,这两种船型都会大批量建造,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来使用。

由于这两艘船是船厂第一次建造长度超过20米的中型船,所以船厂里的穿越众高层也相当重视,最近一段时间,船台上聚集了大量的熟练工和四个项目经理,而且每天都会有两名穿越众高层参与工程建造。

……

在船厂最北端,是目前穿越众仅有的一座干船坞。

这座船坞新建成不久,之前用来维护乘风号这种加装了电子仪器和动力设备的特殊船只。

而最近一段时间,包括厂长乔正泰和几个机械部门的穿越众在内的,船厂真正的技术力量,都聚集在了船坞里。

船坞正中间停放着的,是一艘大福船。

这艘名叫“瑞安”号的800料福船,是从福州买回来的。

前段时间派去福州布局的福州站同仁,到福州的第一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