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章(1 / 2)

加入书签

同时任命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

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居尚书省。

又加授高澄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旨意还没到达邺城,高澄已然怒火中烧:

高欢派来幕僚传信,交代由高澄与娄昭君送婚,送大姐儿往洛阳去。

高澄倒不是对自己的婚事有意见,元仲华本就是原主的妻子,年纪小了点也没关系,可以慢慢养成,反正他也才十二岁。

不过他还是接受不了十一岁的妹妹嫁作人妇。

幕僚无奈,只能去寻娄昭君。

娄昭君来到高澄处理政务的厅堂时,就听见他在抱怨:

“我就知道,鲜卑老公(老头)是个薄心肠!”

“你父王出自渤海高氏,怎么就成了鲜卑老公,他又何时亏待过你,被你说是薄心肠。”

娄昭君扬声走进堂中,对在场小吏厉声道:

“你等先出去,我们母子还有话说,切记管住自己的口舌,假使大王知道今日之言,也不会因此怪罪阿惠,但你等却要自求多福。”

小吏们本就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得了娄昭君吩咐,皆言不敢,纷纷应诺而出。

娄昭君在高澄面前一直是位慈母,但她确实是个颇有决断的妇人,否则也不能在家人的反对下,毅然嫁给高欢。

“大姐儿年幼,若非薄心肠,怎会将她嫁作人妇,我听闻十余岁产子的妇人,因难产,多有殒命,鲜卑老公全然不念父女之情。”

高澄依旧愤愤不平。

“阿惠疼惜大姐儿,为娘的心中甚慰,但大姐儿生在我家,得享富贵,自然也应为家事出力。何况天子也才九岁,阿惠莫要多想,且去听听大姐儿自己的想法,也好过在这埋怨你父王。”

娄昭君抚着高澄的头,笑道。

“见她作甚,定然是被阿母教导了一番。”

高澄闷声道。

说亲

“阿兄,婚姻之事自应遵循父母之命,何况身为皇后,也不算辱没了奴,你该为阿奴道贺才是。”

高澄去寻大姐儿,她果然这般说道。

几番欲言又止,终究还是唠叨道:

“既然你有决定,我也不再置喙,但你且记住,夫妇之伦还是等年长些好,这话我自会与父王再提。”

“阿兄,你说什么呢。”

大姐儿红了脸,扭过头不再理他。

高澄唏嘘不已:才来到这个时代,曾信誓旦旦不让妹妹以幼龄联姻,如今却要亲自送嫁。

那时候,终究是想当然了。

高澄、娄昭君在准备送亲之事时,高欢解决完皇位归属的国家大事,就把心思放回自己的私事上。

尔朱英娥还住在宫中,这位尔朱荣之女,究竟怎么安排,也该有个主意了。

高欢有意将尔朱英娥纳为侧室,以安降人之心,也许尔朱英娥的皇后以及寡妇身份同样是高欢动心的原因。

这种事,不可能自己出面,他在亲近故旧之中思索一番,最终寻摸了密友孙腾做媒。

总不能让妻族心腹为自己说亲吧。

将孙腾唤入府中,几番忸怩,还是将心中所想合盘托出。

孙腾不急着答应,反问一句:

“大王,可是王妃行事有了差错?”

“我久在军旅,家中多有昭君操持,不曾有过差错。”

高欢黑着脸说道。

以他的聪明,当然清楚孙腾是在委婉地表示反对。

但孙腾不是外人,高欢还是耐下心来,解释道:

“如今多有降人,迎娶尔朱氏,正可安降人之心。”

“尔朱氏入大王家门,降人之心可安,但王妃、世子及妻族之心,大王又置于何地?”

孙腾反驳道。

高欢被咽了回去,有些恼火,他生硬道:

“尔朱氏不过被纳为侧室,龙雀莫要危言耸听。”

孙腾却不怕,与高欢的交情是一方面,更何况有高澄、娄昭君的人情摆在面前,他当然不能让步。

“尔朱氏曾为先帝皇后,虽为侧室,大王又如何能将她只当做妾妇对待?如今大王麾下多是太原王(尔朱荣)故旧,尔朱氏一旦产子,世子当作何想?刘宋殷鉴不远,大王何忍再看手足相残。”

高欢终于迟疑了起来。

孙腾趁热打铁,开始诉说起娄昭君对高欢起家的帮助,以及妻族将领如娄昭、段荣、窦泰等人不离不弃,随他创业的辛苦。

一番倾诉之后,孙腾话锋一转,建言道:

“大王何不将尔朱氏嫁予世子,如此既可安降人之心,又不失夫妻、父子情谊。”

高欢被孙腾说动,但还是没有表态。

“大王声威著于四海,太原王旧人或许会念及其恩义,助尔朱氏子嗣争夺世子之位,又如何敢与大王反目。腾冒死直言,惟愿大王千万岁,可人终有旦夕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