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5章(1 / 2)

加入书签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雷婆会对他们发怒,但这些虔诚的信仰者第一时间认了错。

东越与南越的交界处。

章邯率领着军队不断地朝着腹地深入而去,脸上则是带着茫然无措的神色。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个意思?

三天前,一路疾行厮杀的章邯没有任何阻碍的抵达了东越的腹地,甚至见到了矮小城池中的东越王。

那位东越王也是二话不说,直接投降了。

与此同时上交的还有「巫」的头颅。

在攻打百越之前,章邯其实是了解过这些百越蛮夷的,在他们的政权统治当中,「巫」的地位很高,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王』了。

而如今,两个王都在章邯的面前。

一个只剩下头颅,一个只剩下了想要投诚的一颗「赤诚的心」。

想到这里,章邯无奈的抹了一把脸,天上落下的雨水在他的脸上拍打着,他心里的思绪万千。

拿下了东越王之后,东越对于他来说就再也没有任何的阻碍了。

东越之处,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这对于善于耕种的中原黔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东越的地方其实就在现在的「苏、常」之地。

在我国宋代,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是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

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不断更迭,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真的很优越。

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而如今,看到这大面积的「鸟田」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的崩溃。

中原的田地都已经不够耕种,甚至到最后已经快要形成土地兼并了,最后还是杀了一大批当年的六国贵族才是换来的大批新的土地。

在这里,田地已经成了「鸟田」。

何为鸟田?

《吴越春秋》云:“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

《水经注》云:禹“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已经几乎靠天吃饭、差不多荒废了的田地

“有鸟来、为之耘。”

让鸟去耕种的田地,可不就是几乎荒废了的田地?

当然,这两本书中原本的意思大概并不是这个,但却是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头顶的大雨继续淅淅沥沥、哗哗啦啦的落下,落在地上,落在正在奔袭的大军身上。

章邯身上披着铠甲,手中握着长矛,眼睛中带着一抹凶悍的神色。

在攻打下来东越之地后,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奔袭。

大军带着火炮继续朝着腹地前进,他这一次的目标是远在更南方的南越!

此次,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南越。

天海城的选址,便在南越境内,所以他们要将南越彻底清扫!

会稽郡

一张张告示从郡守府内发出来,最近会稽郡的黔首们都是感觉到了紧张的氛围。

去年一年从郡守府内传出来的政令,都没有如今一个月多。

这么多的政令只能够说明两件事情,会稽郡要发生大事了。

当然,有些消息灵通的则是早已经知道了大事是什么,不就是对于百越的攻打么?

当年朝廷制定了一个所谓的「五年计划」,如今五年的时间已经是过去了一年,马上要进入第二年了。

大秦自然是要加紧步伐了。

他们如今都是生活在大秦的边界,所以对于战争的嗅觉都很敏感。

这一日,如同平常的往日一样,一张政令从郡守府而出,这里的黔首们则是在正常的起居生活、赚钱,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冬天过得更好一些。

冬日是很难熬的,在破旧乡下、亦或者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零八年以前在一些乡村、甚至是十八线小县城中生活过的人最能够理解冬天的难熬。

寒冷的冬日会让一切都凋零。

身体能够感受到「冷」其实都已经算是好事了,最害怕的就是外面明明很冷,但你却已经感受不到寒冷,甚至感觉平常、或者没有任何感觉。

这样只能够证明你已经被冻得「木」了。

如此的人,距离死亡也已经是不远了。

贫穷则是这个冬日最大的敌人之一,没有钱就买不起柴火,没有柴火就无法取暖,就只能够硬生生的靠着自己的「一腔正气」去度日。

不必出门的「少爷」、「小姐」们倒是还好,但那些正经的普通人却不可能不出门。

他们需要接触「冷水」、需要接触外面的冰冷,甚至没有保护双手的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