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62章(1 / 2)

加入书签

条件只有一个,每家豪强根据军队的规模,配置宣义郎。

宣义郎不干涉他们怎么打怎么杀怎么抢,只负责统筹规划,沟通朝廷,联络友军,避免为了争抢利益,自相残杀。

汉末豪强就已经非常强大。

刘备入主徐州,糜竺以僮仆万人附之。

孙策起兵,周瑜、鲁肃自带部曲钱粮从之。

不管杨峥怎么打压豪族,他们总会有办法隐匿人口。

很多部曲都是几代人依附豪族,有宗族礼法约束,早就成了一块铁板。

传统手段很难剥离他们之间的关系。

更何况很多大族都是同姓之人,一个村、一个里,全都血脉相连,朝廷的意志很难推行下去。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豪强与朝廷的关系从对抗转为合作,合法兼并土地,合法圈禁人口,还世袭罔替。

只需要屁股挪个地方。

这种好事哪里去找?

豪族不是蠢材,分封意味着什么全都心中敞亮。

辽东那片冷是冷了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幽州也没有多温暖,这个时代的北方人,早就习惯了苦寒。

听说朝廷弄出棉袄和棉被,穿在身上比貂皮还暖。

煤饼也在民间大规模推广,冬天的苦寒也不是那么难熬。

杨峥原本只针对河北豪族发的诏令,没想到中原、山东、关中的豪族都跟着响应起来。

一封封请愿书从大秦帝国的五湖四海雪片一般飞入大兴,在杨峥面前堆成了一座小小的纸山、缣山……

请愿书里面把杨峥吹成了千古未有的圣君,还说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他们愿意为大秦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拓土,成万世之功业!

有几个激进的,甚至请求杨峥把凌烟阁多留些空位,给他们挪些地方……

事情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杨峥的想象。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靠得住的,基本没有食言而肥之事发生,所以朝廷的任何一道诏令,民间总体上还是拥护的。

信用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商鞅变法之前,首先做的是徙木立信。

杨峥在西平出道时,说砍人就砍人,说灭族就灭族,从不开玩笑……

“若中原人口大肆迁徙辽东,岂不中原越发空虚?”杜预提醒道。

这年头到处都缺人。

灭晋吞吴、度田均田之后,户二百五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八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看上去还不错,但分摊到偌大的国土上,就显得稀薄了。

须知,现在大秦的领土西至夷播海,南尽交州,北达燕然山。

承载文明的是人口,没有足够的人口,谈什么扩大华夏文明圈?

同时代的萨珊王朝,人口也差不多一千两百万左右。

“杜令君多虑了,汉人讲究落叶归根,外出掠……开拓是一回事,真正定居辽东又是另外一回事。”卫瓘笑道。

这个时代的辽东不是后世的东北三省那么一小片,而是涵盖了长白上,外兴安岭、库页岛的广大区域。

从沙盘上看,并不比关东小多少。

杨峥咳嗽了一声道:“豪族愿去,朕欢迎之至,人口不足,鼓励生育便是!”

后世华夏为何如此内卷?

归根结底,还是生存空间不足,十四亿人窝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不卷吗?

对比昂撒人,欧、美、澳,到处都是他们的地盘,横跨五大洲四大洋。

其实中原王朝一直有个魔咒,在占城稻没有引入之前,人口的峰值在五六千万左右。

达到这个人口数量,中原王朝就会病入膏肓。

汉朝是这么崩的,唐朝也是这么崩的。

所以经营辽东,不是杨峥好大喜功,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为这个民族考虑。

其次,秦人在偌大的辽东站住脚了,也能压制当地的蛮族。

辽东白山黑水里的野人一直是中原心腹大患!

“此次豪族只是打前站,大秦休养生息之后再跟进,也许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方能看到成果,但,有些事,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自今日始,开拓辽东为大秦国策!”

“臣遵旨!”卫瓘、杜预、鲁芝、索靖等大秦的平尚书事们齐声道。

其实杨峥能理解鲁芝、杜预的想法。

或者说,能理解儒家的思维方式。

儒家具有天然的内卷性,多少有些自虐倾向,不喜欢虐待外人。

现在杨峥来了,自然要打破禁锢华夏的魔咒。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个人理解,也许对,也许不对,但不管怎样,拓展华夏文明的生存空间总是对的。

“凡欲开拓辽东者,皆准!”杨峥一锤定音。

趁着现在大秦如日东升,趁着现在汉人的精神斗志没有萎靡,趁着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