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03章(1 / 2)

加入书签

此起彼伏的反抗活动渐渐销声匿迹。

有奶就是娘。

游牧了这么多年,忽然发现一直抢劫的对象扎根到了自己家乡,还给自己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和布匹,自己不用游牧也能度过寒冬了,瓦剌百姓也是吃人嘴短。

关键黄淮用了一着好计谋:宣传。

他从顺平和延平那边请来不少鞑靼人,来宣说这几年鞑靼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黄昏的神机营也在四处巡游。

瓦剌百姓再蠢,也不敢闹事了。

闹事的,要么死在大明雄师手中,要么被驱赶到鸟不生蛋的地方被这个寒冬饿死冷死,反倒是听话的不仅可以和大明交易获取生活物资,还能得到一些经济支持,比如那些家里粮草被马哈木征用这个寒冬注定要挨冻挨饿的家庭,布政司这边给以相当大幅度的优惠。

可以提前给你钱粮和布匹。

来年你牧羊牧牛收成好了,再折现还给布政司就行。

瓦剌人也不傻。

闹事不也是为了活着么,现在不闹事也能活着,而且有鞑靼的前例,大家只要配合,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不见大明的官道已经从顺平和延平往瓦剌这边修了……

所以瓦剌区域一片祥和。

黄淮当居首功。

他在瓦剌区域的战后工作,比当初黄福和黄观这对双黄蛋在鞑靼区域做的还要完善——倒也不是说黄淮能力更强,是因为有前车之鉴的经验。

在北固都司成立,张辅赶到任地后,黄昏则开始带着神机营踏雪南归。

为了确保瓦剌区域的安稳,黄昏留了一万神机营给张辅,剩下两万,则从瓦剌区域撤向哈密卫,然后分兵沙州卫和曲先卫。

加上大战之后就撤回关内的徐辉祖部,大明北伐军摆进了甘肃青海一带,对亦力把里形成三叉戟阵型,就等亦力把里的局势发展,若是按照计划一样,便可正大光明才出兵亦力把里,收复这片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神圣不可切割的领土。

但是黄昏率军撤到甘肃一带,就出事了。

甘肃都司都指挥使靳荣。

还有一个汉王朱高煦,如今就在赤斤蒙古卫——早些时候朱棣让朱高煦来到甘肃青海一带,绘制进入亦力把里的堪舆图。

所以北伐没朱高煦什么事。

朱高煦也不气。

没事,北伐你不用我,那么西征亦力把里,怎么着也该朱高煦登上舞台了罢。

不管争不争夺皇位的事情。

既然是外扩战争,朱高煦觉得自己作为朱家子孙,就应该责无旁贷,然后再说利益之事,现在他急需要几场战争来累积军中声望。

好家伙,现在父皇不御驾亲征了,他这个汉王也靠一边站了。

打鞑靼……

嗯去过,但军功不大。

打兀良哈,没他的份,打交趾没他的份,包括后面的中南半岛战事,父皇重用了狗儿、沐晟、徐辉祖和郑亨等人。

唯独没用他。

北伐瓦剌,该用了罢。

还是没。

朱高煦肚子里憋了一肚子的气,暗想着北伐之后就该打亦力把里了,父皇让自己提前来甘肃青海绘制出兵堪舆图,这个任务怎么也该轮到自己和靳荣了。

哪里知道,黄昏竟然带着北伐大军来到了哈密、沙州和曲先三卫。

看这架势,是准备进击亦力把里。

又没我朱高煦的事?

不能忍。

关键是朱高煦得到消息,黄昏这一次帅军来到这三卫,根本不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意思。

应天南边就还没就此事调兵遣将,还在等亦力把里国内局势的发展来看情况。

朱高煦越发郁闷,而且憋屈。

好你个黄昏,欺人太甚了啊,先在北伐上面抢了本该属于老子的好事——如果没有黄昏,哪怕是朱瞻基作为副帅,朱高煦也认为北伐瓦剌没有谁比自己更适合担任主帅的了。

结果是黄昏。

现在倒好,还要来抢老子的好事。

士可杀不可辱。

朱高煦毛了。

在一封章折送递应天的同时,甘肃青海这边的都司卫所,根本不给黄昏的北伐军提供粮草支援,双方一时间就剑拔弩张了起来。

大有要干一架的趋势。

大明内讧?!

其实大明对亦力把里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哈密卫,曲先卫,沙州卫,这三个在嘉峪关以西的卫所都是最近几年才新建,具体的是说,是帖木儿东征给大明来了个虚惊一场之后,才顺势新建这几个卫所。

和赤斤蒙古卫等卫所合称关西七卫。

平时屯兵就少。

虽然荒凉,这些地方的屯兵叫苦连天,但关西七位和嘉峪关都是扼制瓦剌南下的据点,只不过数次战事,都是从北方那边发动的罢了。

也就是大明这几年强势,如果不够强势,关西七卫每年都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