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1章(1 / 2)

加入书签

沈熙礼不苟同,“不可能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那些权贵富贾看到了时代商行的弊端,今后肯定不敢再入资进来。”

眼睛忽然一亮,“这倒未尝不是好事。”

和官员牵扯少一点,时代商行正好是可以借此改制,将经济和政治剥离分开,甚至还有机会降低黄昏仕途起伏对时代商行的致命影响。

当然,这不是说要把黄昏从时代商行摘出去。

沈熙礼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徐辉祖并不关心时代商行的问题,缓缓的道:“我们这边,还是要尽快做好准备,万一这一次黄昏不能化解困局,黄府也要会遭受灭族之厄运,所以当下是要尽快谋一个后路,三妹,你看如何?”

徐妙锦沉默了一阵,看向娑秋娜。

娑秋娜懂,但她也不懂,“就算咱们做好准备逃亡西域,能否越过关城就不说了,单是到了西域那边,也不见得能安身立命。”

徐辉祖起身,斩钉截铁,“没得选择,中南半岛那边尽在陛下掌控之中,出海也不可能,大明水师已是天下无敌,所以只能去西域,至于后续的事情,我相信黄昏能完美解决,所以当下,要尽快做好金蝉脱壳去往西域的准备,如果顺天那边稍微不对劲,就得赶紧行动。”

虽然愿意相信黄昏,但还是有备无患的好。

朱棣放心了!

顺天行部忙得鸡飞狗跳,因为赵王朱高燧的尸首已经有些时日,脱水严重,加上选择出殡的日子也迫在眉睫,朱棣下了死命,是以整个行部几乎都在围绕此事运转。

行部右侍郎李庆一个头两个大。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修一座藩王墓室,困难很多,若是完成不好这个任务,会在陛下那里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影响仕途。

还好,这个时候有人送温暖。

顺天的时代建筑商行负责人主动找上门,所愿意在最短的时间内修一条通往赵王陵园的水泥大道出来,方便物资运送。

李庆喜出望外。

而另一边,以薛禄为首的锦衣卫北镇抚司抽调了数百人,专门负责调查长平布政司在这个冬天里发生的事情:没办法,赵王的薨天朱棣要查不说,李友边、赵彦杰和王魁三位布政司高官暴毙,另一位梁道也人间蒸发,这等官场大地震,岂能不查。

面对北镇抚司的审问,黄昏和谢客,以及长平千户所的百户庄猛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反正事实就是大家看见的事实:

朱高燧到了长平,一步走错导致人心尽失,兀良哈残兵叛乱,朱阳救援不及,黄昏调停无用,朱高燧兵败之后,为保颜面而自戕。

李友边、王魁和赵彦杰、梁道等四人出于政治斗争,铤而走险挑唆兀良哈残兵进入长平城暴乱,结果纷纷死在内斗之中,黄昏力挽狂澜,和朱阳的千户所配合,完美平叛。

至于消失的梁道,没人在意。

那样的局势下,消失了就意味着死了。

很快,案卷摆上了朱棣的案头。

朱棣看着案卷,一时间不愿意去翻它,目光阴沉而悲伤,已经过去了日,依然还沉陷在丧子之痛中。

你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太祖和成祖,确实是重亲情的人。

家天下不是说说而已。

若非这两位开了个好头,大明后期也不会养三四万头没用的猪,给经济本就腐朽的大明雪上加霜——这其实和宋朝的三冗不同,这个问题君王是可以解决的,只是种种原因,直到亡国也没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很多东西,从一开始就种下了种子。

朱棣没有拿案卷,而是再次拿起另外一本手札。

那是黄昏随身携带的。

下诏狱之后,北镇抚司清点物品,薛禄发现这本手札,觉得有价值和意义,于是送到朱棣这边来,请求如何处置这封手札。

这其实差不多算是一本日记。

范文端的。

是黄昏从梁道手上得到的。

朱棣已经看完了——完完整整一字一句不漏的看了一遍,看这本手札的时候,他的眼前浮现出个削瘦读书人伏案奋笔疾书的画面。

这本手札,让朱棣冰冷的心多了一丝温暖。

我大明有这样的读书人啊!

而且会很多。

范文端,一个赴任长平半年就累死在案牍之上的布政司使,虽然这半年长平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甚至于连残兵的事情都没处理好,但朱棣从这封手札中发现,范文端其实一直没放弃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且出台了诸多措施。

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平那边人手实在紧缺,还没见到成效就病死案牍,随后便进入了冬季,整个布政司的运转都要停滞。

但不能否认范文端对长平的贡献。

谥号文端……

低了!

甚至可以是文献或者文忠。

当然,文成不行,太高,文正更是差得极远。

正思索间,康宁蹑手蹑脚进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