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8章(1 / 2)

加入书签

深呼吸一口气,“人才库将是超越编修全书、下西洋、组建内阁的大手笔,它就像星星之火一样,也会是一池的墨染,帮助陛下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

朱棣乐了,“我记得某人在中秋之夜说过,欲要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怎么现在朕也有资格来挥毫泼墨了?”

黄昏一脸尴尬,低头,“臣知罪,陛下但有责罚,绝无怨言。”

朱棣继续笑乐,“杀头的罪,你不怕?”

黄昏沉默。

这话你让我怎么接。

不怕?

那你朱棣还有面子。

怕?

那我还有什么面子。

朱棣也没抓着这个辫子发作,深呼吸了一口气,道:“此事不能急,首先一点,得让朕给朝堂重臣通个气,看看朝臣们的反应如何,其次,还要让底下的官员摸一下那些秀才们的反应,毕竟你这个人才库要养的是一群有特长的人,而不是读书人,这对于朝堂臣子和秀才们而言,是个很难接受的事情,寒窗苦读十数年,结果和你一群匠人差不多的待遇,谁心里能过得去,关键这里面还涉及到个问题,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读书人。

大明王朝,读书人和儒家还是主流。

这个决策出来,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会觉得文人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很可能会让那群读书人觉得,大明是不是要搞百家争鸣。

所以朱棣不用想,就知道这事受到的阻力之大,绝非一道旨意就能解决的问题。

黄昏也明白。

儒家思想有它的优越之处,但它也有对时代的局限性,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大明想要跳级,就得打破传统思想的筋骨。

就必须百家争鸣!

索性大胆一点,“陛下,如果此事阻力太大,微臣觉得不妨尝试第二种方案,由微臣出资,建立一个归属于时代商行的人才库,当然,这个微臣只是出面管理而已,这个人才库还是陛下您的,您看如何?”

朱棣沉吟不语。

这样一个齐聚各行各业人才的人才库,尽管黄昏话说得好听,说表面属于他私人实则还是属于大明天子,但这里面的猫腻多了去。

就连锦衣卫朱棣都不会彻底信任,何况黄昏来搞这事。

许久,才道:“朕先看看再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大汉的辉煌,而按照黄昏所说,自己欲要超越秦皇汉武,却要降低儒家影响,支持百家齐鸣,这是和汉武帝背道而驰。

朱棣都不敢确信这么做对不对。

所以他要先看情况。

黄昏也便作罢。

朱棣道:“此事暂定如此罢,朕会下一道旨意,让顺天这边为修建皇城而成立一座会馆,拢聚四方各行各业的人才登记造册,以便后用,便发放廪粮,按照秀才的标准,并着人修建一座会馆。等顺天这边施行之后,再看应天那边朝堂的发现如何,再决定后续是否继续。”

黄昏无话可说。

这事确实不能怪朱棣小心谨慎过头,毕竟牵扯的利益太多,而且这很可能改变大明的社会形态,这个事一旦发酵大了,其影响将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要深远。

正欲告退。

朱棣挥手示意莫急,“还有个事给你说下,太子送了章折过来,关于军器监撤监设院的,应天那边已经弄出来了,原则上,军器院独立,高于九寺五监低于六部,军器院最高官员为军器令,由原来军器监监正担任,设两位副职为军器同知,由原军器监监丞和洪继来担任,你觉得如何。”

黄昏一想,这和自己设想的有出入,立即道:“不太完善,洪继来主管技术方面没问题,让他参与管理则有些浪费他的精力,所以微臣以为,设军器同知两位辅佐军器令管理琐碎事宜,决断一些大事,而洪继来应该用全部精力管理具体的技术方面的事务,可以另设一职,并为洪继来增加两位副职,官职的话不如就按照惯例,定位军器左令,高于军器右令。”

朱棣一想也是,“善。”

日常政务和实际的技术操作分开来,符合术业有专攻这句话,而且也能彼此制衡。

科技树的萌芽

郭资和黄福接到一个奇怪的旨意。

着令行部在皇城选一址,新建一座会馆,连会馆多大,具有一些什么功能都在旨意了一一说出来,弄得两位尚书莫名其妙。

陛下连这都要管?

这是哪个封疆大佬这么有面儿,能让陛下帮他操持在京会馆的建立,数来数去,貌似整个大明天下,也就姚广孝有这个地位。

但姚少师现在专心礼佛,可不会做这种事情。

奇怪归奇怪,工作还是要做。

反正户部那边拨款足够,顺天这边的事情都能保证,哪怕是多修一座会馆,账面上也不会紧张——两位尚书从这可以看出陛下的迁都之意。

而在另一边,黄昏喜滋滋的让许吟扛着牌匾去了华为房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