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6章(1 / 2)

加入书签

总感觉被大殿下给坑了。

然而有什么办法。

审吧。

在庄严而威武的仪式之后,陈瑛率先发难,狠狠的拍了一下惊堂木,喝道:“堂下何人,所犯何罪,速速报来。”

气势拿捏得很足。

黄昏却有点走神,他在看陈瑛手中的那块惊堂木。

这就是块惊堂木。

类似法官手中的法槌。

据记载,惊堂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唐代之前,“惊堂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时期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

武周永昌年间,朝廷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

宋代为卧龙,张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龙形。

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刻有五爪,且头上有角。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惊堂木因使用人的级别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帝王使用的称为“镇山河”,又名龙胆,一拍四海皆震,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后使用的称为“凤霞”,意为母仪天下,霞光满天;宰相的名为“佐朝纲”,又名运筹,意为一人之下,福佐朝纲;元帅将军的名为“惊虎胆”,又名虎威,意为统领三军,以振军威,县官的嘛就叫惊堂或惊堂木,震人心魂。

据说和尚道士和郎中也有,分别名为戒规、镇坛、审慎或慎沉

所以民间又有俗语:天下惊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诡辩无敌,真寂寞啊……

黄昏看着陈瑛手中那块惊堂木,暗想这玩意儿貌似算文物啊,有文化意义,远不是随便拿个瓷器就能比拟的东西。

得想办法去把朱棣御书桌那块“镇山河”搞到手,或者再去觊觎一下徐皇后的那块“凤霞落”?

留给后代。

加上朱棣的“时代商行”四字墨宝,以后再找时机从袁忠彻手中把《清明上河图》“骗”过来,黄家的后人到了二十一世纪,怕是要一跃成为富贾。

陈瑛一见,哟,黄昏你这是藐视公堂啊。

甚怒。

再拍一下惊堂木,还没说话,赛哈智见状不对,急忙道:“卑职赛哈智,职南镇抚司镇抚使,因和同僚械斗而犯罪。”

旋即又大声咳嗽一声。

黄昏恍然,也急忙道:“卑职黄昏,南镇抚司指挥,和赛镇抚使同罪。”

猛然一想不对啊。

这怎么就成有罪了。

刚想辩驳。

转念又一想,不管怎么说,打架了嘛,是有罪。

于是没吱声。

陈瑛一口怒气被憋在心里,顿时火大,没好气的道:“仅是械斗?你等二人还是从实招来如何谋杀北镇抚司镇抚使赵曦的犯罪事实罢。”

赛哈智看了一眼黄昏。

黄昏微微颔首。

我来。

你在一边看戏就行。

深呼吸一口气,对陈瑛道:“陈都御史面前的案卷中,应该记载了这几日刑部和大理寺的调查结果,上面不是白纸黑字么,何须卑职再来赘述,浪费大家时间嘛,不过卑职要说的是,赵曦之死,和卑职真没有关系,如果硬要说有,那也是因为职事冲突,导致赵曦落水而亡,他这是壮烈的因公殉职啊。”

便宜赵曦这货了。

陈瑛还要言辞,郑赐却轻声道:“黄指挥,根据这几日调查,已有多名锦衣卫证实,赵曦之死,是你指使赛镇抚使和于彦良两人下的手。”

黄昏啊了一句,“谁说的?”

郑赐也不急,笑着对大堂外的差人说,去提某某某和某某某还有某某某……说了一大串人名后,这才对黄昏道:“他们亲眼目睹,错不了。”

黄昏也不急,对郑赐感观不错。

这种无过便是功的官吏,现在对自己而言最是有利。

道:“那卑职和他们对质。”

又道:“卑职虽然认罪和同僚斗殴一事,但谋杀朝堂四品官员,卑职却是没这个胆子,还请诸位明察,不要被小人懵逼了双眼,要对得起那四个字。”

盯着公堂上的那块匾。

刑部大堂的公堂之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

郑赐暗暗好笑,这家伙好大的口气,不仅没有身为罪犯的觉悟,甚至都没有下位者的卑微。

片刻之后,六七位锦衣卫被带上公堂,在陈瑛“引导”性的询问下,都言辞一直的说是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况,笃定是黄昏指使赛哈智和于彦良杀的赵曦。

陈瑛一拍惊堂木,“黄昏,你还有何话可说?!”

黄昏好整以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