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5章(1 / 2)

加入书签

很快,一位斥候来报:“明军中军大营撤后了,负责拱卫的是羽林卫和锦衣卫!”

阿鲁台精神一阵。

吴笙游哈哈大笑,“果不其然,朱棣是在唱空城计,连天子亲卫军都带到榆木川来,明军没有多少兵力!而朱棣他害怕我们两翼骑军绕过明军骑军,或者不顾明军骑军的撕咬去扑杀他的中军大营,于是放弃了前线督战,至少要退后二十里,才能给他的骑军支援留下足够的空间。”

阿鲁台握紧了腰间短刀:“所以,全线出击?”

吴笙游想了想,“不急,先假装不在意朱棣中军大营的撤退,悄悄派一支两千人骑军,绕过战场,绕远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没有明军骑军的撕咬,两千人的骑军大概能在下午追上明军中军大营,只要追上了,哪怕只有两千人,也有可能拿下中军大营中的朱棣。”

阿鲁台沉吟半晌,“主战场这边怕是要多有折损。”

阿鲁台比较谨慎。

尤其是现在还不确定朱棣究竟有多少兵力,又有多少人投入了这场战场,保不准还有骑军和步军拱卫在中军大营的两翼。

关键是这个偷袭要分兵。

而一旦分兵,主战场这边就可能有兵力劣势,到时候主战场的战损会很大。

吴笙游怒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点牺牲,就能换来大明君王的头颅,划算!太师可莫要畏手畏脚,我草原儿郎,岂有怕死之辈。”

阿鲁台腹诽,你妹的才不怕死。

都是人,哪有不怕死的。

只不过很多时候,对死亡的恐惧,都是被大义压了下去罢了。

倒也是很快做了定夺,立即下令。

步军全线压上中军,死战,缠绕住明军主力,不给他们撤退的战机,同时左右骑军对明军的左右两翼发起冲锋撞阵,要绊住明军骑军的马腿,借此牵扯住明君骑军。

同时分兵两千,暂时后撤后迂回,不计一切代价进攻明军的中军大营。

阿鲁台知道,这两千骑军虽然可以追上去,但绝对要付出代价:战场之上,不仅有双方士卒的厮杀,而在厮杀的同时,战场四周都布满了双方的斥候。

千万不要小看斥候。

正因为斥候的存在,才能让彼此双方知晓敌方兵力的动向。

所以这两千骑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明军斥候那一关。

斥候,几乎都是骑兵。

这也就意味着,当这两千骑军追击上明军的中军大营时,最多还能有一千六七百骑,如果朱棣的中军大营也有骑兵拱卫,这一千六七百人几乎得全军覆没。

当阿鲁台下令之后,吴笙游就退后了。

大局已定。

当下的胜负手已经不在主战场,而在鞑靼那两千骑军,能否达到奇兵的效果。

战鼓擂动。

旌旗簇摇。

杀声震天。

碧血染空。

死人,每一刻每一分钟都在死人,榆木川上山河变色。

大地之间,蚁群冲撞。

血流如何。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上)

这是一场非典型的对战。

正常来说,两军对战,一般是骑军先行碰撞,步军随后,若是骑军优势过大,则可以用骑军撞开敌方骑军后,再冲撞步军阵营。

如此一来,就能为己方步军奠定大好局面。

而大部分的将军都知道,让步军直接面对骑军是何等的找死行为,所以大凡而言,一场战争,很少出现影视剧那种骑军冲撞步军阵容,杀个人仰马翻,将对方阵容洞穿的局势。

除非是遭遇战。

明军中军后面,还有一万士卒列阵,随时准备加入前方战场。

左右是骑军,正在拱卫步军,防止鞑靼的骑军包抄,当然,鞑靼的骑军目的也一样,防止明军的骑军包抄。

双方的兵力其实基本上持平。

这个时候,谁能胜出,就看彼此士卒的战力。

还有主将的兵道。

很快,一位军机郎跑到朱棣跟前,大声道:“陛下,鞑靼的主力步军已经全部投入战场,人数在两万左右,稍逊于我军兵力。”

鞑靼的骑军更多。

又道:“敌方侧翼的骑军,也开始重整队列,似乎要对我方骑军阵营发动冲锋了。”

朱棣哈哈一笑,“传朕旨意。”

身旁的传令兵立即准备。

朱棣大声道:“步军全力压上,两翼骑军不可恋战,缠住敌方骑军即可,剩余的随朕一起杀上去,务必在天黑之前结束战事。”

这一场战事,不靠骑军,而靠步军,只要吞掉对方的步军,则鞑靼南侵的意图就将彻底覆灭:没有步军,阿鲁台拿头来攻城啊。

且入夜之后,就不好打了。

军令传下。

朱棣一拍腰间长剑,看了一眼纪纲、黄昏等人,怒吼一声:“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