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章(1 / 2)

加入书签

增稠剂用玉米淀粉发酵而得的黄原胶。

止痒剂,芦荟提取液可以达到效果。

色素……

可以考虑各种花卉素。

防腐剂、去离子水什么的直接弃用。

按照这个流程和原材料,就可以制作简易版的沐浴露。

润肤水比较简单,但和沐浴露一样,需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甘油,以及一项可有可无的材料:精油。

甘油的化学名叫丙三醇,工艺流程简单,将猪油、植物油放入烧杯,和蒸馏水一起加热,然后加入烧碱,小火熬煮不时搅拌。

其实就是制作香皂的工艺。

冷却后会出现分层,凝固的是香皂,剩下的液体是甘油和烧碱水的混合液,在混合液中倒入醋,利用醋酸中和烧碱,再用重结晶法把醋酸钠分离,最后用生石灰除水。

如此得到甘油。

精油的获取也不难,利用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就可得到挥发性芳香物质。

说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不断摸索,毕竟黄昏并不清楚材料配比。

在摸索工艺流程的同时,黄昏先找包工头,请对方在十天之内把吴溥的院子重新装修,并单独做了个实验室。

期间又去应天城外找了一家瓷窑,定制一大批实验用瓷器,并定制精美小瓷瓶。

包装很重要。

制作出来的沐浴露和润肤水若是直接用花瓶什么的盛装,没有奢侈品该有的卖相嘛。

还有一项重要事情。

实验用烧瓶。

徐妙锦送的琉璃盆无法满足工业需求,黄昏需要大量的烧瓶——15世纪,西方都不一定有这玩意儿。

得自己制作。

宋元时期就能制作玻璃,不过工艺太差,受热会破裂,所以黄昏需要一个制造玻璃的工坊,然后改进工艺。

这也是个创业项目。

一旦玻璃的工艺流程达到足够水准,能够大量生产无色玻璃,带来的利润将超越沐浴露和润肤水,不过这项目需要拥有一座自己的玻璃工坊。

记得吴与弼说过,隔壁婶儿的娘家在城外有座琉璃工坊。

可以考虑收购。

烧瓶生产真不难。

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耐高温的无色玻璃,再制作烧瓶模板,或者直接找技术精湛的琉璃师父,吹出各种样式的烧瓶就可以。

因为目前没有,只能改进需要用烧瓶的实验流程,或者用瓷器替代。

这是一个复杂繁冗而伟大的创业项目。

若是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形成一整套的工业!

当实验室竣工、瓷器到位后,黄昏一头扎了进去,没日没夜的实验,吴与弼是他坚实的后勤保障,吴溥对此毫无意见,由得黄昏去折腾他家院子。

黄昏晕头转向的走在通往工业大明的大道上。

大明却在悄然起变化,一次大朝会上,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称,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这话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因有前例可循。

洪武元年,太祖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洪武二年,朱太祖又在故乡今安徽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太祖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现在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立北平为陪都,是他自己想拍朱棣的马屁,还是得到朱棣的授意?

这很重要。

如果是前者,立个陪都而已。

若是后者,则意味着朱棣想要迁都!

朱棣没有立即表态,说再议。

又几日后,除了礼部尚书李至刚,还有数位朝堂大佬包括吏部尚书蹇义等人,“再三”提出立北平被陪都,朱棣一看众人如此坚持,只好“勉为其难”定断下来。

改北平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然而……

朝野上下反对声不断。

君子善利器

朱棣宣布北平改名顺天府,为行在,迁都意图昭然若揭。

有人坐不住了。

朱棣一旦迁都跑回北方,将远离南方政治势力,而中央集权制又能保证朱棣牢牢掌控全国,这大明江山他就坐得稳如泰山,建文旧臣再想搞事基本无望。

朝堂上反对声如浪潮,私下里,一些人的目光落在了黄昏这个“神棍”身上。

除了朱棣和道衍,所有人都蒙在鼓里。

以为黄昏真可以预知。

这事有点搞笑,黄昏确实可以预知,被忽悠过来又忽悠过去的反而是朱棣,只不过迫于封建思想,黄昏不得不这样做。

已简在帝心,又不是要和朱棣抢江山,没必要再装神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