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60章(1 / 2)

加入书签

他认可了萧胡辇对于蒙古的战术,暖了暖手,亲笔回了一封信,前面是老套的嘉奖,让她莫要急躁贪攻,强调了她的任务是扫平北方之患,契丹之事,无须她分心。后面有歪了主题,隐晦地写了一些相思之语,密封好以后,让来人送了回去。

得到了萧胡辇的消息,罗幼度心中唯一的顾虑消散。

几路大军中,陈德诚的对手太渣,不值得一说,真要输了,那就得砍头。

林仁肇是经验丰富的百战名将,潘美是智勇兼备的将相之才,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唯独萧胡辇,过于年轻,虽说这些年表现不错,但大多是自另一军征战的将才,还有杨业为她护航。此次她领全族战士北上是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对于她的考验可想而知。

他想过安排人辅佐萧胡辇,最后还是放弃了。

萧胡辇带领的部队几乎全是契丹人,而且有一大部分还是有着契丹后族王族血统的存在。

让他人指挥,或者充当副手,反而会引发各种问题,更加不妙。

罗幼度综合一切考量,他最后选择了相信萧胡辇。

直到今日,他才确定自己的选择没错。

在帐内跳了跳,驱了驱身上的寒意,听到了帐外传来姚内斌、刘福、李汉超、贺惟忠、郭暾一并求见的消息。

罗幼度回到了位子上,让人点了炭火,将五人请入御帐。

人是他叫来的,主要是咨询一下堡坞的进攻情况。

姚内斌地位最高,先一步说道:“进展的还算顺利。只是相比之前,对方的应对多了些章法,原先他们遇到情况胡乱应对,现在有了一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味。不过我军士气正盛,兵卒用命,最多两个月,就能将城外的钉子尽数拔去。”

郭暾道:“末将这边与姚指挥使相差无几,对方应该是换了一批守军。末将这里遇到的对手原本是一个秃头的契丹人,后来换了一个汉人打扮的将军。不只是他们,连带兵卒也是一样。原先他们很喜欢出寨挑衅袭扰,现在就缩在营地里防守。攻破他们营寨之后,缴获的物资少有军马,多了许多粟米。”

刘福、李汉超、贺惟忠三人也先后附和。

罗幼度想起武德司送出来的情报,立刻明悟,说道:“朕明白了,是赵匡义给耶律必摄出的主意吧?”

他是准备利用耶律屋质病故这一点大做文章,利用耶律必摄得位不正,契丹内部动荡搅乱契丹朝局。

从结果来看,起到一点点效果,但很快就给平复了下去。

耶律必摄通过针对性的放权画大饼,稳住了朝局。

然后赵匡义就得到了重用,成为了京州军的统帅之一。

武德司虽无法准确探知耶律必摄、赵匡义私底下的谋划,但通过赵匡义快速晋升,足以表明他在此事上立了不小的功劳。

赵匡义有能力帮助耶律必摄稳住朝局,这一点罗幼度毫不怀疑。

虽说高粱河车神这个蔑称在他那个世界背负千年,可抛去军事不谈,在其他方面,他还是有一套的。尤其是政治手腕,历史上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朝堂上遍布他的人,在他哥的眼皮子底下搭建了一支班底。

赵匡胤察觉后,为时已晚,只能在邵贤妃与制造僭越器具上,挑挑赵匡义的毛病,最后还留下一个烛影斧声的谜团。

不过赵匡义在政治上助耶律必摄稳住了庙堂,赏赐给他军权,这是罗幼度想不到的。

难不成耶律必摄以为人人都如耶律屋质这样老辣?才兼文武?

罗幼度沉吟片刻,说道:“朕本打算给契丹压力,让他们内部受到威胁,感到不安,从而生乱。现在对方稳住了局面,倒也不急着进攻。尤其是现在天气转凉,兵卒长期作战容易冻伤。此战朕打算扫平契丹之患,出征时便知道,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你们回去后,继续负责进攻。把握分寸,不要做无谓牺牲。那么多堡坞,慢慢拔,我们粮草充足,有的是时间。”

五将皆感受到罗幼度对于前线兵士的关怀,齐声应诺。

此后中原对于大定府城外的堡坞进攻不停,但势头减缓了许多。

原本五路攻堡兵马,平均日便可攻下一座,现在十余日才能下一座。

待清完大定府所有堡坞以后,已经是三个月后的事情了。

漠南早已下雪,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

阅兵,卫公风采

大定府,城西京州军军营。

“恭迎陛下检阅京州军!”

高勋高声呼喝,身着铠甲,弯腰作揖。

赵匡义在高勋身后,也是一身华丽的亮银甲。

老赵家的血脉还是不错的,赵匡义比不上他兄长赵匡胤那般威武,但膀大腰圆,一身结实的肥肉,配上这些年的经历,北地受的风霜,颇有雄壮之气。

此刻更是意气风发,眼眸中有着些许不可一世。

高勋是后晋北平王高信韬之子,跟着杜重威投降契丹时手上是领着数万大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