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7章(1 / 2)

加入书签

更绝的是北宋官员对福建,在远离北方敌人的遥远南方,建造了十一个牧马监。

王安石更是拿福建当作牧马新政的改革重点地。

然后悲剧了,养出了一群只能拉货的山地马。

当然更绝的还是道德绑架。

符彦卿在大名府有个马场,老家伙喜欢养马遛狗喂鹰,在马场里研究马种。

用了一匹健壮的神驹与生它的母马配了种,看看能不能培育出好的种马。

此事让一个马场的马倌泄露给了一个书生。

书生当时屁都不敢放,但在符彦卿死后,将此事揭露了出来。

将这种尝试性地育种行为,上升到了伦理的层次,对符彦卿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

也亏符彦卿死了多年,不然以他的暴脾气,他养的狗又有事情干了。

总之宋朝的马政,真就是一言难尽。

罗幼度可不想闹笑话,让后世人取笑自己。

府州马质量最好,自然得在府州设置牧马监。

不过府州地处疆界,容易受袭,地方也不大,不适合大规模饲养,加上折家太得地方人心,不好控制。

可以成立一个以培育马种为主的牧马监。

这还有比折家人更了解府州的?

罗幼度问起了府州的情况。

折御勋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府州的情况细说,见罗幼度对府州战马很感兴趣,说道:“中国至汉朝起就很重视马种的培育,唐朝更是将马政列为经国要政,不断地从诸胡国引进大宛国马种、撒马尔罕良马。只是随着朝代没落,对于马种的培育就此松懈。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人,对于战马很是重视。”

“覆灭后梁以后,庄宗抓到一个世袭马倌的张百里,他是张万岁的后人。将他安排到了麟州负责培育优良的马种,当时的刺史是我太祖父嗣伦公。”

“嗣伦公同样重视马种培育,重用张百里以及他的后人,直到祖父、父亲皆是如此。经过多番培育的府州良马,确实要胜于我东方常见的诸多军马。”

“魏王这一句‘凡马所出,以府州为最,有善种,确实贴切。’”

罗幼度不住点头,就觉得奇怪府谷草场优势并不明显,为何握着最优秀的军马。

原来是掌握着最好的种马培育技术。

这种技术性的人才,留在府谷太浪费了。

以府谷的体量不足以给予对方更多的良驹支持。

不过此事折御勋做不了主,去府州的时候,得向折德扆开口将张百里讨要来。

罗幼度动了心思。

折御勋如此坦率地说出来,想来也没有将此人才技术私吞的意思。

罗幼度又聊起了北汉的情况。

杨重训也不隐瞒,将自己知道的细说:“伪汉国一直受到契丹的压榨,本就地贫国弱,每年还要上缴岁币。直到无不为相公入相以后,主张自食其力。开始整顿朝纲,开垦农田,灌溉牧场,通过各种手段收编劝降了境内大大小小的山贼,令得伪汉国情况大为好转。若非此番惹着陛下,要不了年,说不准伪汉国能恢复几分河东原有的风采。”

“可惜伪汉国不知天高地厚,惹了陛下。那真是自取死路了……”

杨重训口中的“无不为相公”说的就是郭无为,他姓郭,名无为,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

罗幼度轻轻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就在罗幼度与折御勋、杨重训聊着北汉事情的时候,晋阳城内起了一波不小的争执。

起因在于刘继业请命夜袭敌营。

“陛下,现在敌营三军会师,正是我军最佳时机。末将恳请陛下批准,让末将领兵五千,夜袭敌营。”

刘承钧惊疑地看着请命的刘继业,说道:“刘都虞候,这前段时候,贼兵只有三万余,你不请命夜袭。现今城下兵士已多达七八万之数,你只领五千兵士,岂不是以卵击石?”

刘继业官拜侍卫都虞候。

刘继业道:“陛下,情况完全不同。之前三万兵,看似少,但其实无迹可寻。贼首罗幼度是知兵之人,三万兵士的营垒环环相扣,相互照应。他手下又有不少能人,驻守各处。末将一直暗中寻找机会,一筹莫展。”

“就算奇袭侥幸成功,最多也只是制造混乱,伤不了对方筋骨。我军兵少,这种消耗,并不值得。”

“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

这时,身旁传来了一句刺耳的质问,“有何不一样?是因为敌营中有杨重训,他是身在中原,心在我大汉?”

说话的正是受到刘承钧冷遇的枢密使段常。

这个段常是大同云州人,早年追随刘崇立下了不少功绩,因精通契丹语常充当外交大使与契丹贵族往来,久而久之就成了契丹的传声筒。

北汉有难,刘承钧这个皇帝修书求援,契丹慢慢吞吞,但只要段常亲自出面求援,契丹兵马就如期而至。

段常行事也因此而乖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