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3章(1 / 2)

加入书签

五千兵一拥而上,摧枯拉朽地将三万唐军杀得溃不成军。

伏尸三十里!

赵匡胤领着五千兵马一路追杀,直接杀入两人之前的驻地定远县,缴获了大批粮草物资。

赵匡义在一旁是热血沸腾,打赢了呢!

原来打胜仗是如此简单。

周军军营。

罗幼度正阳之战的详情传到周营,郭荣仰首长笑:“先有赵匡胤力破皇甫晖,后有罗幼度智取刘彦贞,有此两胜为基,诸公若不破寿州,可要给他们比下去了。”

李重进、张永德、李继勋、赵匡赞、袁彦、杨承信、武行德、唐景思、张从恩、焦继勋等大将都绷着张脸,但又无话可说。

尽管都看得出来郭荣这是有意培养二人,但两人给出的战绩也确实漂亮。

只凭五千兵,一人正面横扫三万唐军,一人设计歼灭唐军引以为傲的两万四千水师,还缴获了大批的水师战舰。

委实令人惊艳,挑不出任何毛病。

供奉官魏丕赞道:“罗指挥使缴获了战舰数百艘,正好解决了殿下的燃眉之急。我军水师筹建,可提前归入计划。”

李继勋哼道:“末将倒不这么以为,赵都虞侯阵斩二将,大涨我军气势,还缴获了二十万石粮草,为我军后勤出了大力,理当奖赏。至于水师,我们有吴越与武平水军的支持,不必急着筹备,空耗心力。”

尽管罗幼度的功绩已经堵上了大多将官的嘴,可相比赵匡胤的人缘,罗幼度还是要逊色许多的。

关于两人谁的贡献大,时不时地也会引起争论。

理所当然的,文臣向着罗幼度,武将大多向着赵匡胤。

“报!”

这时又有战报传来。

“赵都虞侯传来捷报,畏惧我大周威势,清流关守将献关投降,滁州守将不战而逃。赵都虞侯已入滁州,请陛下派兵遣官接管。”

张雄起义

东淝河。

陈承昭心急火燎地指挥着船夫调转船头。

依照刘彦贞的计划,围困寿州的守将一部分会为正阳浮桥吸引,一部分会为皇甫晖的步卒吸引。

那个时候寿州的包围圈是最薄弱的。

他们完全可以在寿州城中守兵的帮助下,出其不意地通过水门将粮食军械送进寿州。

若一切顺利,这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确实可行。

只是刘彦贞、皇甫晖分别为罗幼度、赵匡胤所破,此计属实搞笑了。

陈承昭藏身于东淝河,消息闭塞并没有得到皇甫晖兵败的消息,但是已经过了约定时间,还未见周营有异动,心底便有了不祥预感。

派人往正阳附近查探,遇到了给潘美赶下河侥幸逃生的兵士,得知了正阳情况危急。

陈承昭最擅长的是治水,历史上开惠民河,引金水河,疏浚五丈河,造福万千百姓,深得宋太祖赵匡胤器重,官至右龙武军统军。

对于兵事,陈承昭也略知一二,见周兵抢了刘彦贞的战舰,亦知他凶多吉少。

东淝河也未必安全,陈承昭擅自做主,一边派人通知庐州行营都监吴凤过来支援,一边将这些原本运往寿州的粮食军械先运往庐州,以备万全。

“快一点,动作快一点。”

陈承昭高喝着,指挥运输船转向。

听着陈承昭的呼喊,一位身材高瘦的中年人嘴里骂了一句,目光时不时地环顾四周,脸色凝重。

中年人名唤张雄,他身上直接套着一个麻袋,麻袋的底部左右手剪了三个窟窿就是一件衣服了,看了周边的几个好兄弟,对他们点了点头。

南唐在李昪治下,是人间乐土,百姓们安居乐业。

可随着李璟的即位以后,南唐的情况便大为不同了。

李璟好高骛远,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更兼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江南地区尚好,淮南便如后娘养得一般,受到了区别对待。

淮南土地肥沃,水网密集,盛产粟米帛布,每年都会给南唐朝廷贡献大量的战略物资。

因为与中原交恶,江南的盐茶等商品贩卖不出去。

江南的官吏与奸商勾结,弄出了一个叫博征的制度。

所谓博征就是强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征收物资,用江南的盐茶换淮南百姓手中的粟米帛布。

这显然是极为混账的制度,本来百姓就是最底层的存在,受到各方各面的剥削,还要强迫将自己手上剩余不多的粟米帛布换取盐茶。

这盐能当饭吃?

百姓饭都吃不饱,哪有闲情逸致泡茶喝?

除了博征,李璟又在淮南设营田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再加上刘彦贞这样的无度剥削百姓的愚蠢官吏,淮南百姓的日子是度日如年。

张雄亦是其中受害者之一。

说来也巧,他原本家里有十几亩田地,小日子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