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2章(1 / 2)

加入书签

王霖淡然道:“那是自然。孤说过,凡我大宋国民,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金之责,日后种家子弟愿意从军报国,孤又岂能拒绝!”

日后当然可以,只是现在不能。

种师道躬身一礼,转身上了马车。

种家人渐渐远去。

所有今日前来送行的西军诸将都交由折可求和姚古带回,王霖给的承诺是既往不咎。

岳飞皱眉道:“师傅,就这么放过他们?学生以为,还得彻底清理干净才行!”

“不必了。当下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他们或许恨我,但只要还存有报国之心,愿意为国出生入死,都堪为孤所用。”

王霖翻身上马。

岳飞躬身施礼,也随之上了马。

燕青却目光深沉,遥望西军营地良久,才率所部虎神卫驰回城中。

保护王霖安危是虎神卫的职责。

今日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燕青绝不允许此类事情再发生。

接下来他会命人通过不同方式渗透进去,一点点为之,直至将这支西军中的隐患彻底清理干净。

有些事,王霖不会说,也不会去做。

只能是燕青去做。

回了城,张魁三位大儒率数十士子已经等候在王府前庭。

王霖都忘记了今日还是与士子约定的讲学之日。

见张魁三人裹着厚重的裘皮,带着一群读书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犹自坚持不去,面色都有些铁青,怕不已在低温下冻了大半个时辰。

王霖以手扶额,一时头大。

顶了这个儒教大宗师的帽子,他既然享受着天下士林社会支持的好处,就必须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定期组织和参加士子文会。

开庭讲学。

这占用了王霖大量的时间,渐渐有些苦不堪言了。

但让王霖意外的是,今日张魁等人来却并非为了听讲,而是提出了在真定文庙增加王霖塑像,接受士林朝拜的设想。

王霖真的吓了一跳。

他还没死呢,这就要立塑像祭拜?

与孔圣一起共不朽?

燕王祠

王霖知道这叫生祠。

给活人建庙祭祀的事始自汉唐,似乎……在宋时就变得非常普遍了?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汉平公为县吏曹,决狱平,郡中为立生祠,自三代而来无生为立祠者,至此始见兹。则生而立祠始于汉世也。”

但到了后来的明清,就变得荒诞不经了。

比如生祠遍天下的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九千岁。

王霖苦笑,连连拒绝:“三位大儒,诸位士子,万万不可!孤何德何能,敢立生祠,并与至圣先师并列?胡闹了!!”

张魁慨然道:“大宗师,孔圣做《春秋》,立儒教,而大宗师弘圣人传承,著《四书五经集注》,立理学根基,造福天下士人,兼又拯救万千黎庶,力挽国难于将倾,此立功、立言、立说,古往今来集大成者,非大宗师为谁?”

“此功,当永立文庙,接受天下读书人的朝拜,万世不朽。”

程远景和周子宴两人也躬身颤巍巍拜了下去。

他们身后数十读书人也躬身拜倒,大多情绪激动。

三位当世大儒带着一群读书人闯进燕王府来,反复恳求,痛哭流涕,要求为王霖立生像、与孔圣并列文庙……这事轰动了整个燕王府和大元帅府。

岳飞等武将闻之颇有些无言以对。

王霖见一干士子追着他“不依不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探手揉了揉眉心。

当然,必须得承认张魁等人是一番美意。

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燕王四书五经集注》和《燕王读书法》的问世,对于整个儒林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尤其《燕王四书五经集注》,作为科考晋身的利器,今后只要科举制度存在,儒教还在,那王霖的名字就会永垂不朽。

而事实上,朱熹因此也是封了圣的。

但王霖深知,张魁这三人也是有私心的。

作为大宗师的弟子,作为《燕王四书五经集注》的执笔者之一,他们三人的名字也将随着王霖封圣而进一步传遍天下。

对于三个行将就木的老儒而言,还有比这种方式更能扬名吗?

他们的弟子们甚至会在三人死后,继续推动在王霖圣象左右两侧再塑三人之像,继续造神。

王霖嘴角一抽。

他沉默片刻,上前去亲自扶起张魁三人,叹息道:“孤食君之禄,为国分忧,读圣贤书,弘圣人学,皆为本职之本分,绝不敢狂妄至立塑像配享文庙……诸位,此事再也休提!还请诸位不要让孤……遗臭万年,沦为跳梁小丑!”

王霖冲这群激动的读书人躬身一礼,转身就干净利落进了自己的书房,然后命虎神卫关闭门户,无论张魁带着他们怎么高呼恳求,都不肯答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