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15章(1 / 2)

加入书签

曹颐闻言,不由叹了口气,道:“嫂子顾虑的是,大哥行事向来小心谨慎,定不喜这般张扬之举。”

曹颐也不是外人,初瑜也没什么可瞒的,便低声将恒生之事说了。

喜事都碰到一起,却让人有些心里没底,畏手畏脚。

曹颐听了,既为恒生欢喜,又体会了初瑜的为难。

四姐儿只是还能说是隔房的,恒生却是曹家养子,真要以蒙古汗王世子身份尚了庄王府大格格,那天佑能不能娶宗室格格,还是两说。

以天佑的出身,完全可以报备宗人府,尚宗室贵女,可世人也重养恩。恒生即便认祖归宗,只要人在京城,身上就有曹家的印记。

一家两个儿子,都尚宗室贵女,那宗室格格也太不值钱了些。

“如此,嫂子打算怎么办?”曹颐问道。

初瑜道:“实没法子,只好另选名门闺秀。”

也只能这么办了,曹颐虽觉得有些遗憾,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因曹家小一辈,都没有婚娶,抱着做媒念头的,岂止是曹颐一人?

李氏多是笑眯眯的听着,跟着这个赞这家的少爷几句,跟着那个赞那家的姑娘一会儿,就是没一句准话。

兆佳氏失了众人的奉承,不由觉得没意思,抓了几颗松子吃了,心中腹诽不已。

外头都当曹家大太太贤惠孝顺,到底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

她这老嫂子性子和顺,要不是被儿媳妇辖制住,哪里会对孙辈的亲事都不敢插手?

忙乎了半日,等客人陆续散去,已经是黄昏时分。

曹项没有立时回东府,而是被曹颙留在书房,为的是天佑备考之事。

府里除了天佑,还有莲花书院出来的两个举子,加上左住、左成兄弟与魏文杰,就有六个备战会试的举子。

曹项的意思,是建议从翰林院礼聘个博学的老先生,对大家多指点指点。

这会试不比乡试,录取比例更低,竞争更加残酷。

曹颙虽没经过古代的科举,却是经过三百年后的高考的,又有一番思量。

他的意思,整合近三十年的科举试题,请翰林院里的翰林轮流到曹家为几个举子分析考题,并且磨合范文,并且根据他们自身的经历,多谈些下场体会。

这样平和大家心态,使得下场后会发挥最佳状态;还能因磨合历年会试范文,对于翰林院判卷官的喜好,仔细琢磨些。

曹项觉得这样学,学的太杂,可见堂兄心意已定,依旧是按照吩咐行事。

于是,进入十月后,每隔三日便有一翰林到曹府“做客”。

翰林多清苦,曹家的“礼敬”大方,加上学生中,有几个好苗子,这些老翰林便也享受着为人师的乐趣。

一个月下来,有个老翰林,看上焦文的资质,想要收为关门弟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便托了曹项来说项。

曹颙听了,道:“焦文虽是客居曹府,也不过是为了同天佑一道读书,关于他拜师与否,我不好为其做主,还是要看他自己个儿的意思。”

曹项也晓得这个道理,曹颙便使人去请天佑与焦文过来,说了此事。

那老翰林虽品级不高,可在翰林院资历深,对于焦文这寒门举子来说,拜其为师,只会有益无害。

焦文却道:“曹世伯,曹世叔,两位长辈关爱之心,小侄感激不尽,只是小侄近日已觅了一位良师,正打算拜在其门下,怕是要辜负胡先生的美意。”

“是哪位?可也是翰林院里的大人?”曹项闻言,有些好奇,问道。

除了那位姓胡的翰林,来曹家教导过众人的还有曹项的三位翰林院同僚。

焦文摇了摇头,道:“不是翰林院里的大人,是……苍岩先生……”

曹项听着陌生的名号,正寻思是京中哪位大儒,就听曹颙道:“苍岩是朱侯的号。”

曹项闻言,却是一愣。

连曹颙都有些意外,多看了焦文几眼,才打发天佑与焦文下去。

“看来,这焦文不仅功课好,人也如璞玉一般。有他对比着,倒显得翰林院里那些自诩清高的老家伙势利浅薄。”曹项叹了口气,道。

那位姓胡的翰林,说是爱才想要收弟子,未尝不是看重焦文秋闱名列前茅,八股文又扎实,前途不可限量。

焦文却想也不想,选择了朱之琏为师。

朱之琏虽是侯爵,可身份尴尬,若是以他的学生的身份出仕,仕途上不仅没有助益,反而极有可能因两人的师生关系被压制。

出了客厅的门,天佑却是带了疑惑,问焦文道:“立诚,朱侯不是已经婉拒了你么,你怎么还提要以朱侯为师,是不是瞧不上胡先生?”

焦文笑着说道:“苍岩先生虽不收我,我心里却早已当他是老师,在两位世伯世叔跟前,说的也不是假话。”

天佑道:“真不知朱侯是怎么想的,他既乐意指点你功课,待你又好,为何不应了这师徒名分?瞧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