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76章(1 / 2)

加入书签

“这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不吵架的?就算孙姑爷不咋样,这身边有丈夫总比没丈夫好。”兆佳氏依旧苦口婆心的劝道。

“母亲,若真要‘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日子,丧了小命,岂不是冤枉?他新纳的那房小妾,前几日就上吊自缢了。女儿想起来,真是怕。这些年来,每次他醉酒打女儿,女儿也有一了百了的念头,不过是放心不下孩子们。孩子们渐大了,要是他们婚嫁,都有安置,女儿又靠什么撑着?”曹颍含泪道:“难道女儿真的福薄如斯,落得自我了断的下场么?”

兆佳氏终于收住了话头,盯着曹颍半晌,一把搂住她,带着颤音道:“别怕。别怕,没人逼你。别胡思乱想,好好过日子,好好的……”

曹颍的决断也好,兆佳氏的“通情达理”也好,使得曹颙颇为意外。不过,心里也舒坦不少,不管外头风雨如何,只要家中太平,这日子就有个奔头。

杭州孙家,终于有了回信。

为孙珏同曹颍之事,孙文成胞弟孙文千护送长嫂安氏进京。按理来说,长子夫妻决裂,身为父亲的孙文成应该露面,但是他是朝廷职官,无故不得轻离属地。

安氏是孙文成之妻,孙珏之母,由她露面,也算妥当。

曹颙的精力,不能都放在家事上,他也关注着西北同热河的消息。到了八月,圣驾还没有开始巡幸,京里就有了些揣测。

不过,四阿哥还是不动如山,丝毫不为所动的样子。

中秋节前,曹颙去了趟十三阿哥府。十三阿哥的书房中,竟然有户部的卷宗。他没有避讳曹颙,曹颙也没有多嘴相问。

看来,十三阿哥辅佐四阿哥,并非从雍正王朝才开始。

十三阿哥说起从四阿哥那边听来的户部趣事儿,这故事的主角,就是李卫……

“发作”(上)

李卫最近的日子很不好过,谁让他得罪的是和硕庄亲王博果铎。

在宗室中,辈分最高的就是和硕庄亲王博果铎,他是太宗之孙,康熙的堂兄。虽说他年过古稀,不是佐政之才,不过仍在户部挂名。

就是这位王爷,古稀之年,仍是好色如命。爱美姬,重享乐,庄亲王府府邸不大,但是其富丽堂皇,在京城王府总首屈一指。

除了一万两银子的亲王年俸,王府名下还有庄子铺面等产业,每年的出息也不少。然而,因为花销大,银子如流水一般,不说别的,就是王府数十房姬妾的胭脂水粉开销,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字。

博果铎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自然就要寻思生财之道。

借着户部当值之利,他把着户部银库。每入库钱粮一千两,就加收平余十两。

户部衙门为何是六部有名的肥差,就是在这“平余”银子上。这“平余”,也叫“余平”,是延续明朝的规矩,在征收赋税中,按照比例,加征一定份额,送给户部。

这些“平余”银子,不入国库,而是直接分给户部官员。

如今,博果铎将“余平”增收十两,光明正大的收入囊中。

他是倚老卖老,康熙则是顾念情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些银子是加收的,并不影响户部的收入。

即便是同在当值的四阿哥,对于博果铎这种中饱私囊的行为,也只能是选择缄默。

李卫却是捅了马蜂窝,得罪狠了博果铎。

其实,他在曹家几年,耳濡目染,对于官场上迎来送往并不陌生。他也不是有意多管闲事,只是见某省押送税银的官员,因之前没有预备这多加的“平余”银子,使得银子迟迟不得入库,心中有些着急。

西北大军号称几十万,这其中的军需损耗,都是要烧银子的。

户部银库本就空,这每个省押解过来的银子,没到京城,就已经被预定出去。

西北苦寒,当兵的到那边耐不住寒,去年就有兵丁冻毙的先例,因这个缘故,兵部那边要采购新棉衣,要在入冬之前运往西北。

如今,就等着这笔银子来做着买衣之资。

这银子不能入库,这买棉衣之事就要拖延。

李卫虽没有从武,但是也关注西北战事。毕竟,国家太平,日子才能过的舒坦。

为国为民的将士,若没有死在敌人的刀锋下,而是死在苦寒中,叫人情何以堪?

李卫想到这些,只觉得自己不敢束手旁观。他虽品级不高,但是正好负责银子入库这块,说起此事也是名正言顺。

他先是寻机会,婉言劝诫,博果铎哪里会听见去?

三番五次下来,不仅李卫烦了,博果铎也腻歪了,正寻思如何教训下李卫。

这时候,那个押解银子的地方官员,凑起了加收的“平余”,过户部交接了差事。

博果铎有了银子,舒心得意,哪里会理会一个五品郎中的刮噪?

李卫却是听了来支银子的兵部官员的抱怨,这边银子晚支出大半个月,西北将士收到新棉衣的日子就迟了半月。

初冬时分,即便不会冻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