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章(1 / 2)

加入书签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提琴制作大师均居住在意得利北部的克雷莫纳小镇。

出自三位制作大师之手的提琴,往往价值很高,数万元至数十万霉刀不等。之所以如此昂贵,除了音乐上的实用价值外,本身还是一件造型优美的艺术品。”

沈瑜努力记忆这些信息,听到名家琴的价格后,期待修复空间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张小琴喝水休息的空当,陈晨放下餐具说道:“小琴,你先吃饭,我来说。”

她看出沈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开始详细讲解:“目前广泛使用的小提琴样式,有斯琴与瓜琴两种。

斯琴的外表美观考究,从选材到做工一丝不苟,从不粗制滥造,轮廓线条讲求对称美,只做高级琴。

斯琴的音色圆润清脆,含蓄、沉静、温暖、纯净,充满灵性,如天鹅绒般柔美。

还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样式,就是瓜内里的瓜式琴。

瓜琴形制外表不如斯式美观,工艺粗犷,音孔较长而大,式样别致,琴头较大,琴型不对称,工具材料比较随意,只重视发音。

斯特拉迪瓦里琴型和瓜内里琴型虽然不同,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把琴之间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这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

沈瑜感叹:“古人说的真好,隔行如隔山,听你们这么一说,我觉得里面的学问太深了。假设,我是说假设,我想开始学习收藏小提琴,应该从那里入手?”

陈晨说:“那就从了解斯特拉迪瓦里开始。因为是从他手中开始了改变。

我曾经对斯式琴感兴趣,看过相关资料,后世的人把这位大师的制作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阿玛蒂时期,实验时期,黄金以及晚期。

黄金时期制作的名琴最多。晚期的名琴少但是名气更大。”

沈瑜给陈晨倒酒,然后说道:“名琴是怎么评价衡量的?”

陈晨说:“1720年~1737年是斯特拉迪瓦里的晚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有收藏者与演奏家评论,这个时期的斯琴在工艺上已不是那么的完美无缺,但是依然保持着超凡的音质。有些收藏者误以为斯特拉迪瓦里的晚期就是衰退期,这是错误的理解。

斯特拉迪瓦里很长寿,以最初的几十年积累经验,随后的几十年运用经验并精益求精。所以,他晚年的作品应视为更加炉火纯青的艺术品。现在所知,这个阶段他应该制作了有不下少50把小提琴、5把中提琴和15把大提琴。

现在知道的名琴不多,我记得也不清楚。”

陈晨边回忆边说:“大概有‘罗德’、‘约西姆’、‘爱米利亚尼’、‘萨拉沙蒂’、‘帕格尼尼’、‘威尔海米尔’,‘海菲兹’等。

有收藏者研究,1737年的‘天鹅之歌’是斯特拉迪瓦里最后一个作品。我刚才说的这些小提琴的名字,用了演奏家的名字,这说明斯特拉迪瓦里后期的作品,同样得到所有演奏家的钟爱。”

张琴看沈瑜听得津津有味,就对说道:“沈总您稍等一下,我过去问一声。”

她走到餐厅经理那里,不知说了什么,很快,经理领着她去了音乐区。

张小琴拿起一把提琴,调试之后,就开始演奏乐曲。

沈瑜看到张小琴的操作,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张小琴对给他的感觉,就是都市白领兼高智商,做事老练,但是,此时却显露出文静气息。

他向陈晨询问:“只听你说起意得利的名家,别的国家没有名家吗?”

陈晨说道:“别的国家也有制作提琴的名家,意得利的大师最有影响力。例如高卢国也有几位名家。另外,高卢国制作的提琴弓是最好的。”

张小琴将一支乐曲演奏结束。

沈瑜和陈晨一起鼓掌,周围也有不少人跟着鼓掌。

张小琴与经理说了几句话,竟然带着小提琴走了回来,笑着说:“好长时间没练,手法生疏,献丑了。”

陈晨说:“我听起来,你的手法一点儿都不生疏。对了,你怎么把人家的琴拿回来了?”

张小琴说:“向经理借来看看。这把琴还真是餐厅的,是把普通琴。”

她坐下之后,拿起琴,对沈瑜说道:“沈总,您看,这把就是斯式琴,容易分辨,琴身上部较为窄小,中部弯度稍深,下部较为宽大。琴板宽大平坦,弧度极微,中间厚向四周成扩散性变薄,侧板处最薄,极易震动,琴角凸出。

瓜时琴的构造与斯琴有区别,琴身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宽阔,中部弯度较圆而不深,下部较窄。琴板较为平坦,弧度不大,中间与四周厚薄相差微小,震动有力,琴角不如斯式琴突出。

瓜式琴的音色中低音厚实阔大,热情、奔放、高亢、激昂,丰满洪亮,更有劲力。当然这是我听过的,因为我也没用过好的瓜式琴。”

她借用借了餐厅的琴,对沈瑜说起了小提琴的知识。

沈瑜拿起了小提琴琴弓,记得修复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