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5节(2 / 3)

加入书签

开销吗?这都是问题。

所以,王备觉得这个方略有点冒险。但他不是战略制定者,执行命令就是了。

一万步骑西行之后,加入北庭行营,接受符存审的指挥,其他不用多想,也轮不到他来指手画脚。

符存审年纪大了,听闻在西域吃了太多沙子,身体也不是很好,随时可能会被调回洛阳。他应该是有一定的急迫感的,这一次过去,整不好就要大打出手。

所以,别想太多,捞取战功就是。正如王瑶所说,立功的机会不多了。

※※※※※※

北衙一行人出动的时候,位于洛阳皇城的南衙枢密院内,枢密副使李忠、钱锣二人正在议事。

老实说,李忠还是很羡慕钱锣的。

不是因为钱某人家资巨万、富贵无边,而是因为他身体保养得好。

自己才五十余岁,有时候就力不从心,身体一堆毛病,但钱锣七十多了,看他样子还精力充沛,处理公务时驾轻就熟,一点不觉得累。

最近升任南衙下院枢密副使、就在斜对面办公的马殷,与钱锣岁数一样大,同样神采奕奕,让人颇为不解。

钱锣自幼习武,擅长箭术、长槊,不过没机会当兵,后来贩私盐去了。董昌募兵时,二十余岁的钱锣前去投军,一步步发迹。

马殷就不说了,蔡贼出身。早年当木匠,日子不好过,可能私下里兼职贼盗。投奔秦宗权后,因勇武绝伦,屡建功勋,慢慢发迹。

这两人,其实都是厮杀了半辈子的武夫,但身体如此硬朗,让人费解。

从底层往上爬,没有勇武和战功是不可能的。武夫当国的时代,家世也没个鸟用,爬上去的机会只在功勋。

这俩货,大概运气太好了,没受什么伤吧。李忠微微叹了口气,道:“圣旨已降,其他几位枢相已签字,你我也签了吧。”

说完,提起毛笔,在任命书上签下了名字,然后推给了钱锣。

钱锣拿起仔细看了看,然后也签了字。

枢密院说起来位高权重,掌握着将领的考核、升迁,军队的调动、整补,后勤的采购、补给等等,但真说起来,其实指挥不了一个大头兵。

在二十年前,大夏刚开国那会,没几个将领愿意来枢密院,都认为这是养老的闲职,颇多看不起。

二十多年下来,因为朝廷根基日渐稳固,武夫们逐渐抛弃了固有印象,改变了认识,知道枢密院的厉害之处了。

禁军是朝廷的禁军,不是私人军队。从这个角度来看,禁军军职的含金量就不如枢密院职务了,因此现在很多人愿意来枢密院了,多为老退后的禁军将领。

钱锣很早就入枢密院了,因为献浙东、浙西两镇归降的缘故,直升枢密副使——当然,这是他的,很可能也是终点。

老钱的心态很好。

处理军务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同时,他也不争权夺利。一件事该怎么处理,按法度来,按圣人意思来,不刻意针对谁,但也不怕得罪人。

反正圣人允许他保留了万贯家财,自己也不可能升官,那自然不用委屈自己了—一当过两镇节度使的人,不可能一点脾气没有,过分委屈自己心意这种事情,很难做到。

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份任命书。

武学系中赫赫有名的大将李璘出任疏勒行营都指挥使,李嗣源则调回洛阳,暂未有任何职务。

钱锣从这个人事调整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太子已至长安,听闻给新一批进入禁军担任底层军官的武学生授剑。

这种事情,以前都是圣人亲自做的,现在轮到太子了,信号十分明显。

而李璘这个人,几乎是武学生的旗帜之一。他担任方面统帅,取代河东降将,一方面是在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有让太子慢慢笼络、接手武学系的因素。

意味深长啊。

圣人以前是信任降将的,但这时候也不得不谨慎起来了,嘿!

不过,也不是什么降将都不用。

姑墨镇使王建今岁率姑墨镇兵三千人至拔汗那,斩吉哈德分子两千余,缴获大量粮草、辎重,受到了圣人重视。

就在昨日,太子上疏,圣人首肯,枢密院签发了调令:王建出任疏勒镇使。

姑墨镇兵只有五千,疏勒镇兵有一万二千,这很明显是升官了。

而且是太子上疏为其请功,无论愿不愿意,王建都将被人视为太子一党。

希望他是又一个黑齿常之吧。

钱锣将签完字的任命书交给枢密承旨李昌远,令其发往西域。

权力交接之时,暗流涌动,老子无欲则刚,能奈我何。

税务监的一天

八月秋收之后,税务监派出了巡视组,前往各道分院巡查。

数字一时间难以汇总,估计要到入冬之后了。

作为这个掌握着财政收支的实权部门的一把手,杜晓知道自己炙手可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