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72节(2 / 3)

加入书签

历丰富,还有过往的美好回忆能时时回味。

“听闻你上个月搬去广陵住了?”邵树德看着儿子,问道。

“是。”邵观诚回道:“大食、波斯、婆罗门商徒只爱去广州、扬州两处,海州去得比较少,儿便打算坐镇广陵,兼顾各处。”

原因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至少,广陵的繁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不过这就不必说出来了。反正他是河北、淮海、淮南三道都市舶使,待在广陵办公并非说不过去。

邵树德点了点头。对这个儿子的禀性,他心中有数,贪玩享乐,爱慕繁华罢了。

这么多儿子中,若纯论智商,老四多半是排在第一的。唉,邵家一窝子肌肉男,难得出个智商高的,还他妈不上进,喜欢躺平,每每想到这事,他都有些神伤。

不过,他已经放弃扳正老四的性子了。人各有志,他想过富贵无忧的生活,随他去吧。

“让你办的事怎么样了?”邵树德收拾心情,问道。

“阿爷请看。”邵观诚摸出一份奏疏,递了上去。

邵树德仔细看着。

邵观诚悄悄打量殿中的装饰、陈设,待看到几件明显带有异域风情的金器时,来了兴趣,似乎在认真研究这些金器的艺术风格及其源流。

“哚哚!”邵树德轻敲了几下御案。

邵观诚立刻坐直身子,脸色一肃。

“孩子都满地跑了,还这般惫懒。”邵树德一边看奏疏,一边说道:“伱素来工于财计,朝廷打算改革田税上供比例,你觉得如何?”

“现在改,可。往后改,难。”邵观诚说道。

邵树德抬起头来,问道:“说说原因。”

“阿爷可知淮南、江南富商喜欢买地?”邵观诚问道。

邵树德嗯了一声,说道:“近几年,江南茶商买地申状明显增多,官府批了不少,有的买卖,还不小,动辄上百亩。”

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在北朝时进入了一个奇异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那会,给天下百姓授田——女人也可以授田,男女在这件事上,地位平等。

得到授田的百姓需要承担赋税,一种用粮食缴纳,曰“租”,一种用布匹缴纳,曰“调”。

百姓死后,田地被追回,另行分配给其他人,这种田地被称为“露田”,在唐代叫做“口分田”。

慢慢地,百姓自己也可以保留一部分田地,主要是宅园。顾名思义,宅基地是私有的,宅基地一般还附有果园、桑园,用来产出经济作物,如水果、木材、丝绸等,这也是私有的,被统称为“宅园”。

从制度上来说,与后世中国大同小异。

北魏时期,耕地(露田)属于官府,后世属于村集体。

北魏时期,宅园私有,后世宅基地、自留地也是私有。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太长了,很多制度都能在故纸堆中找到答案。

唐代一开始也是这种制度,比如有口分田、永业田,口分田占大头国有,永业田是小头,私有,宅园同样私有。

永业田交易需要朝廷批准,宅园民间自己就可以交易,无需批准。

但这种土地制度,执行到武则天时期,基本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土地私有权的确认。为了抑制兼并,武周出台法令,规定土地买卖需到官府备案并且批准。

艰难以后,随着两税法的推出,朝廷基本已经放弃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不过,唐朝并不是亡于土地兼并,甚至后继的宋朝,也并非亡于土地兼并。

两税法的推出,针对一户持有的土地数量征税,令朝廷的财政能够维持。

土地多的多交税,土地少的少交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热情,事实上直到唐末,都没有什么超级大地主出现。

夏朝在土地政策上承前制,只不过强调了一下,土地买卖需要官府批准,否则不作数。且因为战乱以及一百五十年藩镇割据等因素,土地相对平均,大地主的数量比起唐末,甚至还少了很多。

如今也没太多人有兴趣投资土地,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来耕种。

但江南或许是个例外。

“你有什么想法?”邵树德问道。

“田地分上中下三等,上田、中田、下田的税率并不一样,儿觉得,是不是可以在土地数量上效仿此事,执行不同的税率?”邵观诚问道。

邵树德沉默了一会,道:“让你少去勾栏听曲,多下乡走走,你偏不听。累进税都能想出来,你这是嫌天下太安稳了啊。此策不好,别乱来。”

邵观诚一窒。

邵树德放下奏疏,耐心地向他解释:“帝王伟力在于集众。一旦众叛亲离,与孤家寡人没什么区别。朕是有足够的威望,有时候可以欺压百姓,打压将官,但凡事都有个限度。欺压一次无所谓,两次、三次甚至五次、十次,或许都没事,但第十一次,可能就出问题了。朕大力移民,已经让很多人心怀不满了,不能一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