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71节(2 / 3)

加入书签

无疑问,这是把自己的权力往外剥离,不容易。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作为官场老油条,杜晓很清楚自己的权力来源是谁,他提出这样的建议,固然会被户部骂,但那又如何?圣人记着他的好就行了啊。

“租庸使这个名字不好,改成税务使吧。”邵树德又道:“两税法已历一百四十年,不是租庸调时代了。税务使之职攸关国计民生,可凭此职入政事堂为相。”

“陛下圣明。”杜晓赞道。

邵树德继续翻看《税则》。

朝廷税收,大概可分为田税、商税两大类。

田税顾名思义,面向农民征收,分户税、地税两大类,除少量现金外,大部分是实物,由地方官府负责征收。

田税中的大部分,如粮食,并不一定会解送至中央,因为长途转运消耗太大,如非必要,一般存于地方上的仓库内。

县有县库、州有州库、国有国库,户部会定期派人巡查、对账。

监察御史也有权力检查。

相对高价值或轻便的物事,如布匹、皮子、铜钱等,转运至中央的比例就高多了。战争频繁时,地方上甚至一点不能留,全部解送进京。

“前唐藩镇割据时期,定下了两税三分的原则,杜卿觉得如何?”邵树德的目光落在田税那一部分,问道。

两税三分的意思是收取到的户税、地税,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送使(节度使)、三分之一上供(解送朝廷),比例相当清楚。

“臣以为,诸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杜晓说道。

这就是聪明人。

圣人提出分税制改革,不就是要厘定各道田税该怎么分润的问题么?

按照传统的两税三分的原则肯定是不行的了。

那样的话,留在地方上的田税将达到三分之二,朝廷只得三分之一。地方上有充足的资源搞建设,朝廷凭空少了一大笔收入,自然不开心。

说白了,就是中央与地方争抢资源的问题。

况且,诸道的情况确实不一样。

像安西、云南、辽东等道,就算将三分之二的田税留在地方上,也是合理的。

以安西道为例,当地还在打仗,屯驻了大批兵力,自己所产的粮食犹嫌不足,还需从外界输入,你再把田税运来运去,不是自找麻烦,徒增消耗么?

当地目前执行的实际是全部田税留道、留州的政策。

而没有战乱,或者说田税比较充裕的地区,则可适当提高一些比例,朝廷拿走一半甚至更多,都是可以的。

“朕亦是此意。”邵树德说道:“江淮诸道,太平无事,又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河北地平无垠,沃野千里,朕觉得一半以上可为上供,甚至更多。具体比例,你们再议一议。”

“臣遵旨。”杜晓倍感压力,这事没那么好办,怎么调整比例,都会挨骂。

假如圣人要从江南收走七成田税,而安西道田税全部留在当地,江南人能乐意么?这还算好的,在实际执行中,很可能还要给安西道补贴,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的田税不够用,还需要从别的地方调入……

以江南之财赋,养北方之劲兵。这是圣人提出的基调,果然非常形象。

“现在说说商税。”邵树德招呼杜晓坐到他身旁,指着榷税一栏,说道:“你建议裁撤一些税种,甚好。一年收不到几个钱,反倒弄得鸡飞狗跳,百姓不安,确实该停征,甚好。”

榷税林林总总几十种,第一名年收几百万缗,最后一名年收几百缗。

虽然收得少,但一样扰民,徒增厌恶,可能征税成本都不能覆盖,不如取消。

对了,榷税是朝廷直接收取的,与地方无关。

如榷茶钱,可以理解为针对茶叶这种商品的消费税。

后世中国一共有十五大类的商品,如烟酒、鞭炮焰火、高档化妆品、珠宝玉石、成品油等有消费税,其他品类没有。

此时一样,盐、茶、漆、铁、煤等少数商品有榷税,大部分没有。

中唐以后,朝廷为了收盐税,派出榷盐使;为了收铁税,派出榷铁使。

最初只有这两种榷税的时候,朝廷专门设了一个盐铁使来总领这些税收。

盐铁使在各镇有分支机构,专事征税。

后来加入了茶税、漆税等,名字没改,仍由盐铁使负责。

这些直属于朝廷的征税机构,理论上与地方藩镇无关,藩镇也无权干涉他们的工作。征税遇到困难时,朝廷派往各镇的监军还要督促节度使协助征税、转运。

可以说,榷税才是朝廷财政的命脉,因为这是独属于朝廷的税收,无需与地方分润——理论上而已,实际情况较为复杂。

“诸般杂榷减免三十余万缗,然加征榷酒钱,是否合适?”邵树德问道。

“陛下,臣等以为,杂榷已废,百姓所受滋扰减少,而今只多收一个榷酒钱,当无大碍。”杜晓说道。

说完,他又详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