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0节(2 / 3)

加入书签

想那么多作甚?”邵树德问道:“譬如这么多降兵,朕有时候都想来一次大败,让他们消耗干净,但事情不是这么做的。人多了固然是麻烦,但若能在消失前,创造一些价值,也是有好处的。”

“对外移民,怕是战火连绵,财政上吃不消。”赵光逢又说道。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邵树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道:“若有利可图,或能维持。”

“陛下,与他们说那么多作甚?”李唐宾突然说话了,只听他说道:“这帮毛锥子,就是不想看咱们武人立功,出将入相。嘴里说得冠冕堂皇,私下里满肚子坏水。韩佐时拜相,发牢骚的不知凡几,我看了都想笑。怎么?见不得我们武人当宰相?”

韩建在一旁坐着,尴尬地差点抠脚趾。

李唐宾虽然在为他说话,但效果嘛……

陈诚眼皮子一抬,看了李唐宾一眼,没搭理他。

这是个浑人,跟他吵没意思,浪费口舌。

赵光逢也对李唐宾视而不见。

武人不入相,安史之乱后的老规矩了。你们已经有枢密院,为何还要来咱们的地盘抢食?

战事越多,武人的地位越高。

相反,一旦进入太平盛世,武人的地位就会慢慢下降。

哪种符合自己的利益,赵光逢很清楚。

不过,圣人说的也有道理啊!

他暗暗叹了口气。老实说,他不相信湖北、湖南能养两千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才百万众,好好开发一番,养个百万人,已经是他想象的极限。

所以,圣人并非杞人忧天。

一旦户口暴增,人多地少,造反作乱者四起,子孙后代也会受到影响。

真以为所有大家族都可以熬到新朝鼎立啊?黄巢、秦宗权之乱中,不知道多少家族灰飞烟灭。幸存下来的,才等到了圣人定鼎,建立大夏。

圣人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赵光逢不认可,他没这么洒脱,很多人也不会这么洒脱。如此看来,确实该认真考虑圣人的意见。

当然,现在他们在这考虑也没用,因为如今完全不存在人地矛盾,该认真拜读此书的是后人。

他有预感,圣人的这本书如果能广为流传,将在士林中掀起一股巨大的风暴。

有人会赞同,有人会反对,有人则将信将疑。

但这样其实就够了啊,因为士林被整个分化瓦解了,不再对发动战争持一边倒的反对态度。

圣人曾经说安南可以养上千万人,不管是真是假,从今往后,官员、士人都不太敢轻言放弃安南了。留着这么一块地安置移民不好吗?为什么放弃?

西域、辽东、云南等地同理。

一旦当地起了叛乱,只要不是实在打不过,花钱就能解决的话,朝堂上通过出兵决议是大概率的事情,不太会选择息事宁人。

镇压时大肆屠戮,军士们开心,可以劫掠财物。

朝廷大员们也稍稍安心,有地方可以安置新移民了。

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好战了,如同前唐一般……

召见

同光二年(917)的正旦大朝会,是今上时隔两年后再度出席如此重要的场合。

冗长的程序与以往差不多,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安西道数州的朝集使来到了长安,进献贡物。

伊州使者进献了香枣、胡桐泪(胡杨树脂)。

西州使者进献了棉布、葡萄酒、刺蜜(骆驼刺叶中分泌凝结成的糖粒)。

庭州使者进献了速霍角(羚羊角)、野马胯革。

焉耆使者进献了毡毯、阿魏(一种药材)、硼砂、扁桃仁(巴旦木)。

东西不多,也没多贵重,但昭示了新朝的赫赫武功。

其他道、州使者见之,也与有荣焉。

所以,不要觉得这种仪式很冗长、枯燥,它是真的有用。

天下各州使者每年来一次,随行十余、数十人,一待就是三四个月,极大增强了各州对中枢朝廷的向心力。

其次,类似这种对外战争的胜利,也会让他们心有触动,面上有光,回去之后一宣传,有安定人心的作用。

邵树德多年征战,连战连胜,固然让人不敢造次。但这种事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宣传,宣传得越多,效果越好。

外邦使者、各部酋豪的代表也参加了朝会,他们受到的“教育意义”更大。

冗长的仪式结束之后,老规矩,廊下赐宴。

帝后二人讲了几句话,略略饮了一杯酒,便离去了。

他们一走,气氛渐渐热烈了起来。

作为忠顺碎叶王世子,敦欲今天穿上了七品文散官的朝服,颇有几分模样——讲真,他这人的卖相还是不错的。

不知道鸿胪寺怎么安排的,前高昌国主、朝散郎毗伽坐在他旁边。

“你说,当年你阿爷就那么想不开,非要来打我们,最后让波斯人捡了便宜。”敦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