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4节(2 / 3)

加入书签

括整个漠北草原。

“就这么定了。”邵树德最终做出了决定,只听他说道:“各城可迁移少许汉地百姓过去屯垦,驻军也无需多,千人足矣。但一定要是精锐,汉兵镇草原,蕃兵戍汉地,这是原则,不能变。”

“每城需有理蕃院、北衙枢密院官员联合办公,就近处理各类草原事务。”

“理蕃院设理蕃使一员,总揽诸部民政,由杨爚出任此职。”

“理蕃使之下,暂设梅录五员。廉祐、偰元助、阿啜、庄约、龙思同分领梅录之职。阿啜,你去阿尔泰,征发诸部丁壮,觅地建城。”

“偰元助去黑城子,直接上任。”

“龙思同可至可敦城,先把城修起来。”

“碛南、安西、青海诸蕃部,无需新筑城,办公衙署可就近设在丰、柔、新、庭、鄯等州。其梅录人选,朕再思量思量。先这么办理起来吧。”

“臣等遵旨。”众官纷纷应道。

今日除了确定在距离最远、最难控制的碛北草原筑城、驻军、派官之外,还确立了理蕃院的架构。

当然并未全部完成。

理蕃使、梅录等高级官员有了,下面还要增设类似尚书六部之类的机构,慢慢填充具体干事的职能部门,各类官员要重新挑选、任用。

圣人曾明言,蕃官可出任汉地职务,汉官亦可出任草原职务,因此挑选官员并不会局限在草原各部之中。

慢慢磨合吧。

先把架子搭起来,开始具体办事。只有先办起事来,你才知道该怎么增设、裁减部门。假以时日,理蕃院与北衙枢密院这一文一武两大机构,会慢慢成为实权衙门,将草原牢牢握在手中。

史馆

《同光全书》已经开始修订了,邵树德全程关注、指导。

第一批入选的是长安、太原两地的藏书。

前唐之时,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三地置宫殿,收藏档案文籍。

安史之乱后,洛阳藏书大部散佚。黄巢、秦宗权之乱后,几乎损失殆尽。

长安藏书有部分散佚。

相对而言,太原藏书是损失最小的。

大夏开国之后,就开始勘误、校对、誊抄长安、太原的书籍,以实洛阳藏书——“五老”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长安抄书。

随后,赵匡凝、王师范、谢彦章等人献藏书四万余卷,又誊抄一遍。

其他降人有样学样,觉得这样能搏得圣人欢心,一时间献上了许多书籍。

尽管武夫们不太喜欢收藏书籍,献上来的书也多有缺损,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极大丰富了朝廷的库藏。

互相印证、勘误、校对之后,倒是补完了不少书籍,随后各自誊抄一部分,发往四京收藏。

可以这么说,相关的工作在十多年前就展开了,不但新誊抄了一份存于洛阳,就连北京、南京、西京三地都有校对过的抄本。

但这些书籍,对于邵树德的胃口来说还远远不够。

他要编的是百科全书,虽然不是每本书都有资格入选,但基数肯定越大越好。

就目前而言,《同光全书》进度最快的还是经书、史书类。

这类书印刷量大,民间收藏多,不容易彻底失传,勘误、校对一番后,便可录入《同光全书》内,作为目录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收录书籍时,不光原本收录了,很多衍生版本也作为原本下面的附录收藏了进去。

比如,经书有注释类,这些就收藏了。

史书有史评类,如果水平够高,也收藏了进去——邵树德评《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后汉书》之类,就觍着脸收录了进去。

当然,不光是以前有的史书,国朝编纂的史书,在杀青后也会录入《同光全书》。除还在编纂的《唐书》是正史外,载记类(割据政权史书)也会录入——

这一日,邵树德来到中书省下辖的西京史馆,视察载记类史书编纂进度。

《渤海国记》、《契丹可汗志》、《回鹘春秋》、《南诏实录(长和附)》、《喀喇沙见闻》……

“这些地方的书籍、档案,可都已经运回来?”邵树德随意翻看了一下,问道。

“陛下,一应书籍皆已运回。”站在他面前的是史官韦说,原太子宾客,因屡进谗言,为皇后所恶,打发到了西京史馆,负责编撰史书——老实说,太子还是厚道的,这个结局不错了。

“南诏藏书多吗?”邵树德问道。

“不多。”韦说答道:“南诏无文字,精通汉文者固有,但多为朝堂大员,没太多工夫编史。臣等找寻了一些被记录下来的君臣问对,编纂了这份《南诏实录》。”

“契丹、渤海呢?”

“契丹更少,只有一些神神道道的用回鹘语、汉文写下的东西,前后矛盾,错漏百出。臣等通读数遍,再推理印证,写了一些。后又访寻契丹降人,记录其族中故老传说,勘误之后,定为《契丹可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