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3节(2 / 3)

加入书签

余人,多历战事,就让他们作为背嵬军的底子吧。”邵树德说道:“也罢,时辰不早了,先用膳。吃完咱们再理一理理蕃院的事情。”

北衙的第二次改革,并不是终点。

事实上没有一项制度从开始创建时就非常完善,且可以一直用到很多年以后的。

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基于现状,再着眼未来,最后与各方妥协,商讨出一个方案来。

政治,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

邵树德是个谨慎的人。

他搞北衙改革,要先调研,然后看似很怂地在西域搞试点。在熟悉之后——不光他熟悉,各部头人们也要熟悉自己权力被削弱的现状——再慢慢推广开来。

但这个推广,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西域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巩固、深化,将之前没涉及到的部落、蕃国也圈进去。

西域深化改革的同时,河套、阴山一带的蕃部也要陆续开展起来,这些部落统治多年,算是比较恭顺的,难度相对较小。

暂时先搞这两处。

原因是一旦出了乱子,镇压起来容易,不至于搞得处处烽火,手忙脚乱。

西域、阴山完成之后,会对河陇、辽东蕃部动手,一步步完善,加强统治。

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个几年,但没关系,邵树德愿意等。

完成之后,待头人们适应了失落感,第三次改革也差不多酝酿好了。

草原三城

“朕要的是长治久安,并形成惯例。”蓬莱殿内,邵树德掷地有声地说道。

吃完午饭,大家继续开会。

现在开始理蕃院体系的厘清,北衙枢密院的官员还不能在,在一旁列席会议。

邵树德开宗明义,讲了两个原则性要求:一、草原的长治久安;二、制度形成惯例。

其实要求很高。

长治久安的时间要求是多久?十年、二十年内,应该没有敢叛乱。如果经营得好,十年也可以期待一下。甚至于,你的操作十分逆天,可以维持百年的和平。一百年后呢?没人敢保证。

但话又说回来了,减少叛乱也是很大的成就啊。

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叛乱,朝廷并不难对付。

当年赫连铎带着八万草原骑兵进攻云州,直接让李克用打出屎了好吗——老李其实也没出啥奇招,就带着五千精兵,直接干挺了最嚣张、最能打的一部草原骑兵,大军鼓噪而进,乌合之众就散了。

让蕃人减少叛乱的次数,降低叛乱的人数,那草原形势就还可控。

“陛下。”已经是理蕃院一把手的杨爚清了清嗓子,道:“草原诸部,不能联合起来,最好有点矛盾。这矛盾又不能太大,不值得刀兵相见,反而要求朝廷来裁决。如此,则可令朝廷威望大增,立于不败之地。”

“你有什么办法?”邵树德问道。

“臣接手理蕃院之后,查阅诸多典籍,发现如今各部草场只是粗粗划分,并不精确。牧人之间时有矛盾,有时甚至酿成打斗、仇杀,致人死伤。”杨爚说道:“臣以为,牧场还是划分清楚一些好,这是他们的命根子,也是最大的矛盾来源,这方面不能糊涂,边界一定要清晰,哪怕立下界碑。边界划分好了,并不能完全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总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矛盾不涉及根本,但时间久了,总让人心里不舒服,这个时候便是朝廷出面的良机。”

邵树德点了点头,道:“杨卿所言甚是,继续说。”

“陛下,臣建议在草原设流官。”杨爚此话一出,就惊倒众人。

“如何做到这点?”邵树德问道。

“陛下,昔年李国昌父子并据二镇,朝廷立刻召集卢龙、河阳、河东、振武、天德、昭义、忠武诸镇兵讨之,最终大破贼人,国昌父子兵败,北奔鞑靼。再早一些,淄青李师道侵吞邻镇,武宁、魏博、沧景、忠武等镇共讨之。这种路数大可以用在草原上,谁越界了,谁侵吞邻居了,便由朝廷组织大军,将其剿灭,以震慑其他野心家。”

邵树德听了连连点头。

杨爚说得比较简单,具体操作起来其实十分复杂。但从藩镇割据时代走出来的官员对这个是真熟啊。

唐廷的目的不是消灭藩镇,当时也没那个能力了。

他们的目的是维持藩镇间的平衡,并尽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利益很多,比如定期上缴的贡赋,比如藩镇出兵为朝廷防秋、防冬,藩镇的士人来长安考学、做官等等。

基于这个目的,唐廷是不会让一个藩镇吞并另一个藩镇的,这从他们很多次的操作中就能看得出来。

逆藩被讨平了,平叛的各路人马大掠一番回家,朝廷也会给这些藩镇兵发赏赐,感谢他们为朝廷讨平逆藩。

而逆藩被打痛了,也会老实一阵子。朝廷借机换上自己人——不管能不能干下去,先换上再说——全面改组这个藩镇,虽然底层的割据土壤(大头兵)没法清除,但至少可以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