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5节(2 / 3)

加入书签

去半个多月,但残留下来的人依然惊惶未定。

有人四处打听自己的财货能不能发还回来,最后得到的回复自然很令人失望。

有人满城寻找失踪的妻女,花了不少钱后,在军营角落里找到了,遍地鳞伤不说,精神也不太正常了。

有人打算收拾细软跑路,不顾新来的夏国监军、鸿胪寺少卿裴冠的劝阻,说什么也要走。

大食商人这种惊弓之鸟的状态让裴冠有些恼火,因此在看到刘隐的时候也没什么好脸色。

所有人都知道圣人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只要规规矩矩做生意、交流文化的外国人,其生命、财产安全都能得到保障。结果刘隐来了这么一出,以为夺了大食人的财货献上去,会让圣人很高兴。

自作聪明!

裴冠只留下了句“恭候圣裁”,便把刘隐一家软禁在自家府邸,然后巡视起了广州左近。

“裴监军。”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跟在裴冠身后,犹豫再三,还是说道:“昔年我曾有意与刘隐结为儿女亲家。此番围城,刘隐又暗中遣人出城,将其女送入末将营中,欲结为秦晋之好。末将严词拒绝了,但人却没法送还,至今还押在营中,你看这事……”

“王帅欲与刘隐结为亲家?”裴冠惊讶道。

“岂敢!岂敢!”王审知脸色一变,连忙辩解道:“末将对朝廷的忠心,日月可鉴。”

裴冠沉吟了一会。

王审知的心已经吊到了嗓子眼。花了如此大的代价投降,可别事到临头了,不但没有功劳,还要被猜忌。

“那就好。”裴冠笑了笑,继续往前走。

王审知叹了口气,默默跟在后面。

监军这种角色,在大夏老资格禁军面前,其实是摆不了什么谱的。但在降兵面前,杀伤力巨大,没人敢忽视他们的意见。

王审知已经没有任何退路,福建已经被朝廷接管。有的官员被替换了,没被替换的也已经改换门庭。或许与王家还有点香火情分,但在如今这个局势上,指望他们与王家还保持多么亲密的联系,那纯粹是想多了。

恩出于上,没有任何反抗之力,这种无力感是军头们很难接受的。他们更信任自己的刀把子,天子对他们好,那他们便效忠天子,天子若对他们不好,他们就举兵相抗,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居然不被允许!

王审知已经没了反抗的能力,此时的他分外害怕在圣人那里失分。

“到了!”裴冠伸手前指,哈哈大笑。

王审知收拾了下仪容,举步跟上。

前面是码头,内外布满了福建来的兵,王审知可不愿让老部下看到他巴结监军的样子。

裴冠让人打开一扇扇库门,亲自查看——事实上,这也是他的任务之一。

黄金、象牙、犀角、沉香、豆蔻、胡椒……

这些是安南来的商品。

是的,安南与北地居然没有“直达航线”。前唐时流放安南的官员,居然是在广管登船,然后渡海前往交州。

相对应的,安南的各色商品自然也没法直航北方——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也是由大食人接手了这部分航运业务。

裴冠继续巡视仓库。

紫檀、榈木、檀香、象牙、翡翠毛、黄婴毛、青虫真珠、紫矿、水银……

这是来自真腊国的商品,同样由大食人运输售卖。

后面还有一些中东特色的商品,但比较少,价值也不高。

“这帮大食人,有空子就钻,捞钱真是一把好手!”裴冠叹了口气。

事情很明白了,中原需求的外国商品,大部分都不是大食所产。大食人只是中间商、搬运工,但却拿捏了产销两头,自己吃下了大部分利润。

难怪他们被杀!

裴冠又看了南面的一排仓库,商品林林总总数十种,但以丝绸、瓷器为主。

他知道,在隋以前,中原对外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甚至衍生出了“丝绸之路”的说法。

但隋唐以来,或许是海贸逐渐兴盛的缘故,瓷器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以至于可以分庭抗礼了。他昨日听人说,大食人采买丝绸的数量一年不如一年,但瓷器却大买特买,金额连创新高,趋势很明显了。

瓷器以邢州窑和越州窑所产为主,前者一度中断,后又恢复。

裴冠定定地看了许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良久之后,才听到叹了口气,道:“刘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圣人所看重的,又岂是那点搜刮来的财货?”

王审知有些惊讶,武人还有不爱财的?不过仔细想想,今上确实颇为慷慨,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分赐臣下。大到宅邸,小到女人、财货,赏赐不断,可见圣人确实不爱财。或者说,他对财富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沉迷。

“清点下还活着的胡商,统计其被掠财货,能发还的,尽量返还。有妻女遗失者,仔细寻访,送归各家。”裴冠转过头来,看着王审知,说道:“此事就由王帅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