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2节(2 / 3)

加入书签

德镇覆灭之后,河东就将被四面包围,孤立无援。它没有能力翻盘,唯一可做的就是借助山川地理和坚固城池,多抵抗个一两年,最多三年。

覆灭是一定的,抵不抵抗不过是早晚区别罢了。还有就是河东、大夏的精兵强将,毫无意义地消耗在战争之中。

义儿、突阵、突骑、飞骑、铁林、横冲等军,都是精锐骁勇之士,覆灭就太可惜了。

天雄军、武威、龙骧等军,万一磕磕碰碰,死伤惨重,也是一大遗憾。

精兵不常有,死一个都很心痛,何必呢?

大辽水河面上驶来了几条船,船舷吃水很深,应该满载了各类物资。

府兵队正康福一跃上岸,指挥夫子卸货。

营口县设立之后,港口规模逐渐扩大,平海军遂遣一部进驻。

在派人勘探了一整个夏天后,他们发现大辽水河面宽阔,水深足够,可以航行稍大一些的船只。其航运条件,也不是濡水、永济渠、汴水之类能比的。

如果是猛刮东南风的季节,完全可以不用拉纤,直航上游。当然,如果你担心半途风止,那么最好还是准备一些纤夫——拿铁力马来代替也行。

一袋袋粮食被送上了岸。

邵嗣武收回目光。父亲许我的地方,到底是哪里?契丹还是渤海?这两个其实是一体,什么时候进兵呢?

提前准备

裴冠出使之际,河北战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冀州被全境肃清。关内道州兵稍事休整之后,与从瀛洲、定州方向南下的控鹤军南北夹击,大破成德军。

卢彦威仓皇奔逃,饶阳县闭门不纳,又奔陆泽,于城外被击溃,死于乱军之中。

王都亦南逃,击败关内道州军指挥使李柏亲领的数千人马,窜至槁城,为丁会击破。逃入民家,又被搜捕,死之。

成德都将段亮率军至槁城,与夏军大战,败,死者七千余人。余众拥亮溃入九门县。

深州上下见大势已去,遂降。

赵州城下,卢怀忠屡攻不克。大怒之下,亲临一线,督淮海、河南、关内诸道兵猛攻,战场之上,矢落如雨,死伤枕籍。

综合来看,成德镇的实力已经大为衰弱。他们确实不擅野战,几次出击都功败垂成,如今也就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符存审火速就任铁林军使之后,丝毫不给面子,罢免了一些不称职的军官,又严肃军纪,身先士卒,带着部队打了几次还算不错的战斗,直逼镇州城下。

这支老牌部队能不能恢复当年血战连场、战无不胜的气势,就看他整顿得如何了。

邵树德看完这些军报后,没有任何干涉,只指示督运粮草物资,不令前线缺粮少械。

做完这些,他便带着宫人、嫔御,在银鞍直和宫廷卫士的簇拥下,往昌平而去,悠闲得很。在他看来,中原战事已近尾声,下一步可以考虑契丹了。

至于淮南,还得再看。

杨行密身体不太好的消息他已知晓,但不认为在老杨刚死的时候就率军南征是什么好主意。

当年争夺徐州的时候,淮军野战连连吃亏,行密已认识到北上的可能性不大,于是着意清理内部。为此,诛杀了安仁义,逼反了田覠、杨师厚。后田覠被讨平,杨师厚则投了钱镠。

如今的淮南政权,精兵多收于广陵。杨行密反复整肃,已初见成效。

这个时候遽然攻过去,效果未必好,说不定还让人家更团结。

与其那样,不如缓上一缓。

杨行密出身太差,家徒四壁。大好年华之时,要么远去灵州戍边,要么造反当贼匪,被官府招安之后,地位也不高,导致他结婚生子太晚,如今孩子还小,他也没太多时间教导——继承人杨渥的风评可不太好,而且能力似乎也不怎么样,军士们未必服他。

但老杨没有选择。杨渥今年刚刚二十岁,已是他最年长的孩子,是唯一的继承人,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只能选他。

除非老杨能想得开,将大位传给部将——其实这个风声一直有,杨行密一度认真考虑过,但终究堪不破。

既然如此,淮南内部有人造反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如再等一等。

九月二十三日,邵树德人已在昌平汤,接到了裴冠从晋阳传回的第一手消息。

反复阅读几遍后,兴奋不已,当场传下口谕:“阿保机背信弃义,人神共愤,实宜讨之。请义兄指一员良将,统率龙精虎猛之士,出井陉,至北平府。我兄弟二人,当共伐契丹,诛此奸凶。”

这道口谕其实是很讲究的,试探的意味相当浓厚。

井陉外是什么地方?成德啊!

如果晋军大队人马穿此而过,却不是为救他们而来,对军心士气是一大打击。

另外,这其实也是pua大师邵树德对河东服从性的一种测试,在试探义兄的底线。

义兄不想降?我绝对尊重。

那么一起去打契丹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