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4节(2 / 3)

加入书签

比重,提高了策论部分的重要性,算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改革。

明年科举看样子还要改。至于誊抄、糊名是什么,仆固承恩很快拿来了一些帖子,上面写满了操作要点。众人一看,这才明白。

誊抄考卷内容是因为自唐以来,非常推崇书法,很多朝廷大员自身的书法就别具一格。他们的门生自然也会学习,这在考试时很容易看得出来。

糊名就是遮住考生姓名,不让阅卷之人看到。

这两项都是为了防止舞弊的。

前唐的进士考试,基本放任不管,完全就是行卷天堂——当然高官世家也没完全垄断,不然贫寒之人一个都考不上,也不会有“五老榜”出现了。

如今加上这两项改革,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作弊,至少也是堵住了不少门路。

而等这项改革完成,并观察一两年反应后,邵树德还会对科举考试进一步改革——他所做的,全都是渐进式改革,走一步看一步,贵在持之以恒,比激进式改革更契合社会实际情况,反弹也小。

“陛下,臣没有意见。”陈诚第一个看完,立刻说道。

“陛下,臣也没有意见。”卢嗣业紧随其后表态。

裴禹昌、封冠卿稍慢,但也表态支持,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萧蘧本想说些什么,当接触到邵树德审视的目光时,心中没来由地一慌,立刻说道:“陛下,此乃德政,天下士人闻之,定然称颂。臣——赞同。”

邵树德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诸卿都会赞同。唉,为了让天下士人不说朕的坏话,可是使劲浑身解数了。”

众人陪着尬笑。

前唐末年,一年不过取十余进士,至多二十余。也就是圣人施加压力,放开口子,先增加到三十,然后五十、八十、一百。录取名额多了,人人称颂。

诗赋、策论比重的改革,倒没什么,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严格来说,微微有利于世家大族,普通士子想靠一诗成名,高中金榜多半不可能了,减少了偶然性。

明年开始推行的誊抄、糊名制改革才是重头戏,这个是真的让小门小户的读书人得到了好处,而世家大族则利益受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们一般都是勋贵,有荫官名额,族中子弟未必需要去科举,还是有做官门路的,就是没以前多了。

世家大族的支脉偏房子弟,是真的要努力了。

要么好好读书,凭实力考中进士。

要么在读完经学、国子监之类的学府后,直接去边塞当官,那里对学历要求没那么高。

要么干脆当武夫,建功立业。武夫得爵位,可比文官容易太多了,一旦成功得爵,还有荫官名额,福佑后人。

总之,这已是既成事实。邵圣的意志不容违逆,大伙也只能接受了。

“明年科举定在三月,礼部封侍郎主持。”邵树德又道。

“臣遵旨。”封冠卿一脸淡然地应下,又问道:“陛下,不知在何处考试?”

“自然是在北都了。”邵树德理所当然地说道。

萧蘧心中暗暗思索,看来之前的判断是对的,圣人在北平府上朝、办公、施政,已经渐入佳境,至少在明年四月以前不会走了。

降人与召回

“敢问这是在过什么节?”北平府街头,李存进看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奇道。

“今上诞辰,长春节。”押送他的军士一脸不耐地说道。

肃慎坊大街之上,家家户户都在烹鱼,香气四溢。作为圣人指定的武夫必吃的食物,大伙早就嘴馋了,就想赶紧找个食肆,吃上一尾。

“长春节?莫不是如唐玄宗的天长节一般?”李存进问道。

“天长节是什么玩意?”军士愕然。

他只知道僖宗诞辰是应天节,乐安郡王的诞辰叫嘉会节,其他一概不知。

李存进摇了摇头。他已经知道了,长春节就是邵树德的诞辰。前唐之时,一堆这种节日,但真没几个人过,毕竟天子在位短则数月,长的也就数十年,你在的时候大家给个面子,过这个节,你不在了,如果没有强制,谁还过?

这种节日,是没有生命力的。

“你这老头,在嘲笑我无知?”军士大怒,抽出刀鞘便要打。

“我乃圣人义侄,你敢打?”李存进冷笑一声,问道。

军士闻言犹豫半天,终究没动手,只能讥刺一句:“你的年岁比圣人还大,居然自甘堕落称侄,羞也不羞?”

“用不着你管。”李存进笑眯眯地说道。

几人拉拉扯扯间,便来到一处屋舍前。

“进去吧,静待处分即可,勿要潜逃。”军士将其交给州兵,叮嘱了一句,然后便走了。

李存进慢悠悠地踱了进去,四处观看。

这是一处小宅,前主人应该获罪了,下场还不是很好,这从墙角隐现的干枯血迹就能看得出来。

宅子内没有仆婢,倒有数十武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