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7节(2 / 3)

加入书签

可至辽西临渝,跋许之。

前唐之时,沧州更是供给平卢节度使各军的后勤基地之一。

在那个年代,海船便是从沧州出发,顺浮水而下,直入大海,开往辽西、辽东。

在邵树德眼里,沧景镇的作用可比成德、河东之类大多了。这似乎是他与很多人格格不入的地方,因为他脑海里的海洋思维太重了。

大夏新朝已有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肯定也会有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犹豫过这个北都选址何处。

正常来说,选幽州无疑了,但他也很属意沧州,因为其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

而此时沧州的所辖范围,也与后世不太一样。唐代沧州大致包含后世沧州全境、天津南半部分、滨州一部,夏沿唐制,沧州的管辖范围并未变更。

如果北都不作为主要都城存在的话,那么搞一个沿海港口其实也不错。基于这个标准,沧州其实就很不错了,尤其是是北部就在后世的天津港一带。

不过他现在放弃沧州作为北都的想法了。

都城,还是得选一些历史名城为好。

历史上的五代王朝,后梁是两都,即西都洛阳、东都开封;后唐有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北都太原;后晋有东都开封、西都洛阳;后汉、后周与后晋同——魏州一度被升格为邺都,但都罢废了。

沧州,还差些火候,魏州和邺城都比它有资格当北都。

不过,当不了北都,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商贸港口,沧州却是合格的。未来他也会经常到北都理政,沧州北境可以修一个码头,作为幽州的外港存在,接收来自辽东、新罗、淮海乃至南方的物资,也是不错的。

渤海这个大澡盆子,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了。

到幽州过年

建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大雪纷飞,冰寒刺骨。

其实雪已经下好几天了,永济渠也已经全面封冻,河流、原野、村落、城池尽数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下。

华北大地的军事行动受到了极大影响,但战事依旧在持续进行着。

代北战场上,柔州行营在牧草枯萎之后,基本都缩了回去。参、柔、新、毅、妫五州多转为守势,尽量减少消耗,甚至杀掉了一部分牲畜,以坚持到明年开春。

好在对面的李嗣源、李嗣昭也没兴趣太过招惹夏人,在攻破了几个小堡垒后,也没有派兵留守,直接放弃了,撤回了代州。

妫州李存孝已经在杀马充饥了,并且不断向柔州乞求粮草支援。妫州这个地方,荒凉得可以,李存孝未降之前,就靠河东、幽州就近接济。如今降了,全靠柔州行营发一些粮豆、牲畜过去,但也杯水车薪,毕竟柔州自己就穷困得很。夏秋季节还可维持,冬春季节没有牧草的时候,一贯很难捱。

就在前阵子因为幽州战事变化,晋军各路人马撤兵的时候,李存孝就想弃妫州而去,一路向西。不是去柔州、参州、云州之类穷得掉渣的地方,而是到胜州就食。若非梁汉颙严厉斥责,并在下雪前资助了少量粮草的话,李存孝大概率已经放弃这个越打人越少、越打越穷的地方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素来以财大气粗闻名的夏人,一旦牧草枯萎之后,补给能力竟然下降得这么厉害,已经和纯粹的草原部落差不多了。

幽州战场上,邵嗣武统领的万余兵马正在猛攻顺州。

顺州兵少,临时征发了很多乡勇,守城是够了,但在夏军大举来攻的情况下,却不敢出城野战。邵嗣武也不以为意,重点抄掠散在各地的熟蕃部落,获取补给。

这些部落种地的不多,多年来还是以放牧为主,冬天本来就靠积存的干草喂养牛羊,少量宰杀一些牲畜过活。夏兵一来,牛羊被大量抢夺,成为他们的补给,这些部落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拼命把牛羊抢回来;二、请求幽州赈济,或者劫掠种地的幽州百姓,无论蕃汉。

至于投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夏人也缺粮,他们抢的就是你的食物。你投降了,他们到哪弄吃的?

邵嗣武的行为,其实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政治上太稚嫩了,把这些熟蕃部落得罪得太狠了,推到了晋人一边。

但现实如此,没有办法。海运早就停了,要想获得粮草,只有抢。

北上幽州的两支部队中,天雄军一部刚刚攻克固安,正在搜(大)集(掠)粮(乡)草(里);另一部在克安次之后,已经离幽州只有数十里之遥。

龙骧军则主攻涿州,兵分多路,一日数战。

就在昨天,安福迁吃了一场大败仗,退回了涿州城;李落落则与王郜联手救援,于范阳城下击败龙骧军。

据拷讯俘虏得知,李克用已回到晋阳,正打算派李嗣昭统兵出代州,加入涿州战场。

顿兵莫州的义从军一面镇压起事的地方武装,一面攻博野,试图攻入定州和深州,压迫这两镇的兵马,令其不能干扰幽州战事。

沿永济渠布防的天德军,则驻兵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