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2节(2 / 3)

加入书签

是关中京兆府百姓,二是河陇蕃人,三是蜀中民户,四是中原人口较为密集区域,如宋、曹等州。

移民安置遵循先北后南的方针,即优先填充北边州县,再往南逐步扩展。

之所以如此,还是考虑到军事形势。

云州是雁门关以北最主要的军事重镇,但在云州附近,还有一系列的军事堡垒。

清塞军、横野军、天成军、威塞军、纳降守捉城之类北边的军镇就不谈了。云州以南,还有神堆栅、黄花堆、桑干镇、金城及其周边小堡垒等设施。

神堆栅在云州南四十余里。

黄花堆是旧名,在怀仁南,本来是一个简陋的木质堡垒,李克用曾大力整修重筑过,现在叫神武镇。

桑干镇在今应县西北,金城在应县东南,后者为李国昌所筑,李克用便出生于此。

多年前,这里曾是沙陀三部之首的朱邪部的牧场。李克用长成之后,便离开金城“北漂”,到北方“大都市”云州打工,一步步升了上去。

后唐年间,这里是应州,辖金城、浑源二县,宁武县也一度来属。应州在后晋年间割让给了辽国,是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这些军事堡垒平时有不少驻军。如今其兵力是不是被抽调走了,尚不得而知,但未将这些地方攻下,是不可能放心大胆移民屯垦的,虽然当地河流众多,也是平原地形,利于农牧。

“又是移民屯垦……”氏叔琮嘟囔了句。

邵圣好像非常喜欢干这种事,或许这就是他得天下的一大秘诀?

四千余大军就这样一路东行。

三十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两天,才抵达了白登山大营。

途中也遇到了几次险情。

风中经常传来隐约的马蹄声,令全军上下大为紧张。风沙比大雾还坑,因为它会掩盖部分动静,如果真让敌人摸到近前,那可真是毫无准备。

好在这种鬼天气之下,敌友不明,大伙也没什么兴趣打仗,一路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氏叔琮甚至看到了一队契丹人牵马步行,对方也看到他们了,但双方各自扭头避开,各走各路。

抵达白登山大营之后没多久,又一队人顶着风沙抵达,原来是鸿胪寺的人。

裴冠自去与他们攀谈,氏叔琮则若有所思。

本钱

李嗣源一路奔到了桑干河南岸。

其时风沙渐小,遣人点检了一下部伍,顿时欲哭无泪。

雄捷军还在,他亲自带着,没问题。但一路跟随的幽州军士,却少了很多,多半是于风沙中走散了。

他立刻派出人手,返回寻找。

这不仅仅是出于主将的责任,更有一番不可对人言的隐晦心思。

河东如今这个局面,每多抓牢一个兵,未来就多一份力量。你多带个几千人回去,晋王难道还不给养了?

军队就是实力,这是每个武夫都会本能抓牢的东西。

这种事情不需要人教,不需要人提醒,在乱世浮沉久了的军头,都会无师自通地学会这事。便是如今得了北方大半天下,开立新朝的邵树德,当年在河东,四处搜罗河阳、昭义、河东散卒作甚?

去绥州上任之时,足足四千军士,就凭绥州那穷山恶水,养得起?诸葛爽最后还不是捏着鼻子养了?

天地良心,李嗣源没有反意。他对晋王、对义父的栽培感恩戴德,也愿意为他拼杀。但为晋王拼杀,与掌握更多的军权并不矛盾。哪怕他掌握十万大军,依然愿意听从晋王之令——至少目前是这么想的。

李从珂已经与李嗣源汇合,只见他“呸呸”两声,吐出了几口夹杂着沙子的唾沫,走到李嗣源身前,说道;“大人,那些突举、乌槐部的契丹人回不去了,不如……”

李嗣源微不可闻地点了点头。

李从珂大喜,立刻去办了。

李嗣源看着义子的背影,苦笑两声。多么像他啊,年轻的野心勃勃之辈。

但凡有一点机会,都想把手里的实力壮大、壮大再壮大,从来不考虑养不养得起的问题。或许这本来就不是问题,没有钱粮,抢就是了!抢不到的话,投靠一方大佬,人家看在你人多、能打的份上,也会拨出钱粮来养。

军队就是本钱,就是命根子,就是一切。

跟随他们一起走的契丹人,主要是深入云、朔的突举、乌槐二部,人数不少,万余骑总是有的。经历多次战斗后损失了一些,又撤走了一些,再走散了一些,此刻还剩下了四五千骑,居然跟着他们南下忻代,打算借道回契丹了。

只不过,有那么容易走吗?

契丹人再疏于战阵,那也是会骑马、会射箭、敢杀人的精壮,好好训练一番,晓以军纪,熟习武艺、战阵,再配上太原甲坊打制的优良器械,就可以拉出去历练了。摸爬滚打个几年,就是老武夫了。

至于契丹人愿不愿意留下来,那就要看运气了。

反正幽州镇每年都有八部契丹南下投靠当兵。这些人里面,有不满部落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