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8节(2 / 3)

加入书签

日之后,抵达了相州理所安阳县。在这里,他意外地遇到了易定节度使王郜的使者王处直。

双方见面都很尴尬,不过很快就自然而然地交谈了起来。

王处直是王郜的叔父,王处存之弟,今年四十一岁,也算是沙场老将了,目前是定州幕府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后院军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超过万人,又以中军最为精锐,故由王处直统带。

这种级别的人物出使洛阳,周式相当无语。

李克用啊李克用,你的姻亲都动摇了,你据有河东形胜之地,又有何用?

周式下意识觉得这种消息应该报予镇州知晓。

如果易定镇投降夏朝,成德将非常难受,几乎就是当年李惟岳时腹背受敌的险恶处境了。

他们没有在相州停留多久。

清明节后第二天,在汇集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之后,全军启程南下,往卫州方向而去。

哀哀痛哭的百姓,趾高气昂的武夫,大车小车的财货以及铺天盖地的牛羊,构成了这支部队的主旋律。

周式与王处直下意识对视一眼,又很快各自避开了目光。

考生与大义

洛阳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战争,而是新科进士放榜。

科考是在三月末进行的。因为是新朝第一次科考,故由礼部尚书裴禹昌亲自充当主考官,最终名单折腾了好几天,最终呈递到了邵树德案头。

在前唐的时候,不是什么科的录取士子都叫进士的。事实上这一般专指考诗赋和策论的生员,因为这个科就叫“进士科”。

邵树德为了提高其他科目的地位,下令各科录取者,皆称进士。

当然,这只是“小花招”,说起来好听罢了,真正激发热情,还是要给好处。

今年科考他比较关注营建科。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三大“杂学”之一,即营建、冶炼、水利。

营建科是第三年考了,情况令邵树德有些失望,无论是报考的还是录取的,都还是国子监那帮学生,且数量也很少,三年总共录取了八人,目前都在工部为官。

社会面还没有参与进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裴卿,国子监营建科有多少学生了?”邵树德问道。

“七十余人。”裴禹昌答道。

邵树德若有所思。

乐安郡王刚来洛阳的那年,他记得国子监营建科有三十多学生。三年过去了,学生数量变成了七十多,怎么说呢,发展速度不慢了,但还是低于邵树德的心理预期。

“工部上疏,余动员关内、关北二道资财,修缮西都长安三大内。此事,朕欲营建进士来主导。宋侍郎,政事堂议一议吧。”邵树德吩咐道。

“遵旨。”宋乐想了想,觉得这事稍有些不符合规矩,但也没什么,便答应了。

西都长安三大内,从前唐僖宗那会便陆陆续续重建,乐安郡王在位时,也持续拨款修建,如今已经颇为可观了。

考虑到东都洛阳的上阳城已经完工,紫薇城也进入了后期,工部在邵树德的授意下,上疏修缮长安三大内,也就是应有之意了。

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营建进士们大量参与甚至主导,给他们历练的机会,让他们露脸,积累功劳。

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邵树德对他们的呵护与重视——这是真栽培啊。

“明岁科举,加‘水利科’。”邵树德又对裴禹昌说道。

“遵旨。”裴禹昌是传统文人,心中纵然不愿,又有什么办法。

宋乐悄悄看了他一眼,暗中摇头。这个裴禹昌,还一门心思要进政事堂,但他这副模样,在圣人面前唯唯诺诺,什么都不敢反对,纵然当了宰相又有何用。

不过又想到了自己。大部分时候也不太敢反驳圣人的意见,唉,大哥不说二哥,都这个鸟样。政事堂,已经快成为圣人的传声筒了。

熬!只能熬了!熬到出现一位“通情达理”的圣人为止。

“这个裴格是何人?”邵树德看完名单后,拿笔圈了一人,问道。

裴禹昌沉吟了一下,道:“陛下,裴格乃前唐宰相裴遵庆之后,少有贤名。”

“年齿几何?”

“六十有四。”

“朕记得裴尚书也是裴遵庆之后。”邵树德讶道:“好巧啊。”

户部尚书、同平章事裴枢微微有些紧张,禀道:“陛下,裴格乃臣之大兄。”

邵树德“恍然大悟”,道:“真的很巧。”

裴枢后背隐有汗意。

“裴格的策论朕看了,写得很不错。”邵树德展颜一笑,道:“只是这个年纪……这次便算了,明岁科考,不管何人主持,都注意着点。朕不想再有什么五老榜了。”

“遵旨。”几人一齐应道。

“过几日便安排殿试吧,朕要亲自出题考校。”邵树德说道:“对了,今岁可有河北、江南士人参加科考?往日滞留的不算,朕问的是新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