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22节(2 / 3)

加入书签

得这么紧,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你这是要上天啊。

乱哄哄的兵马出了武安西门,直奔西山而去。几乎就在同一时候,大群骑兵从东南方向掩袭而至,晋兵一下子就炸了,早就是惊弓之鸟的他们作鸟兽散,借着夜色掩护,四散而逃。

而在东北方向,两条长龙正快速赶至。鼓声隆隆,震天动地,不知道多少夏兵正拼命赶来。

安金全带着数百人,且战且退。

“军使,上马先走吧。”亲将把自己的马让了出来,泣声道:“回了晋阳,别忘了照拂我一家老小。”

安金全破口大骂:“说什么胡话?一起出来的,就要一起回去。若不成,死一起好了,多大点事!”

亲兵听了,感泣不已,纷纷抽出刀剑,准备死战。夏军追击之时,他们仓皇跑路,但事到临头,眼见着跑不掉时,反倒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心思了。这么多兄弟在一起,就算死了,黄泉路上也有照应,怕个屁!

“安金全,洺州已降,你还跑个什么劲?”

“你一家老小都在洺州,今落入我手。夏王宽仁,令以礼相待,何不速降?”

“晋王、夏王约为兄弟,都是一家人,打个什么劲?你降了,亦不失富贵,切勿自误。”

“你忍心看着带了八年的老兄弟们死无葬身之地吗?”

“令郎安审晖、安审琦皆被执,小小年纪,怪可怜的。他们的生死,皆在你一念之间。”

大群骑兵围了过来,不紧不慢地兜着圈子。

安金全身边的数百军士以辎重车辆为阵,严阵以待。

夏军不想强攻,便使出了攻心计,以言语动摇安金全的抵抗意志。

果然,这起到了效果。

亲兵亲将们都看向安金全,沉默不语。晋王已走,他们没有必须死战的理由了,当然,若安金全决意死战,他们也跟着就是了。

旷野之中,惨叫声此起彼伏,那是夏军骑兵在轻松收割着溃兵的生命。五院军将士已经乱了建制,完全是砧板上的鱼肉了。

安金全的脸色在火光之中变幻个不停,提刀的手也微微轻颤。

良久之后,他泪流满面,掷刀于地。

武装行军

天祐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晴。

武威、突将二军主力在邯郸休整了一天,随后继续北上,直趋洺州。

北上的一共三万多人,步骑皆有,浩浩荡荡,战意昂扬。

安金全骑着一匹马,跟在卢怀忠身后。

是的,他被骗了。洺州还在,根本没有投降,现在要他去劝降呢。

当时为什么相信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安金全认为洺州投降的可能性相当大。

首先是已经被经略军攻打好多天了,双方伤亡都不小。但夏军是进攻方,各处战场又连连胜利,士气正盛。守军方面呢,主帅安金全不在,三千多州兵战斗力也比衙军低不少,未必能顶住。

其次,随着晋王走奔河东的消息传来,洺州守军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这仗没法打赢了。灰心丧气之下,随着时间推移,投降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加。

失败是确定的,唯一的悬念就是能坚持多久罢了。

所以,安金全也没什么上当受骗的屈辱感,这次让他随军北上,劝降洺州,他也答应了。

二十七日,大军抵达临洺,随后分出一部东进,前往洺州,一部渡过洺水,于二十八日抵达沙河。河桥已被毁,对岸有贼骑活动,远处似乎还有敌营,遂扎营屯驻,并觅址修桥,准备北渡。

而也是在同一天夜,安金全抵达了洺州城外。

安金全自告奋勇进了城,卢怀忠同意了。

多一个安金全,少一个安金全,其实没什么影响,他甚至有闲心研究起了进军路线。

从洺州出发,直趋西北方五十里外的南和县。县北有隋开皇中所筑之澧水石桥,与赵州大石桥型制类似,但修成稍早一些。过此石桥,又四十里可至邢州。这是东线。

西线从临洺出发,渡过沙河后,北五里是沙河县,再往北走三十五里,则是邢州理所龙冈县(今邢台西南)。

其实都不远。而且没多少兵了,如果不出意外,贼人是有极大可能投降的,前提是他们没有援兵。

卢怀忠研究完后,又与几位大将商讨了一番细节。主要是行军过程中,防备遭到意料之外的敌人突袭,比如魏博武夫,比如成德兵,或突然又杀回来的河东兵马。其他方面其实没什么了,贼军已不足惧,不降的话,杀就是了。

亥时三刻,就在有人已经猜测安金全一去不回之时,洺州南门在夜中打开。

安金全带着洺州主要官员出城。

“罪将来迟,还请赎罪。”安金全当先说道。

卢怀忠回礼,然后道:“安将军可令军士安心住在营内,不得喧哗,不得随意走动。天明之后,自有人前去传令。”

“谨遵卢都将之命。”安金全回道。

一般而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