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3节(2 / 3)

加入书签

贬为贺州司马;刑部郎中王溥被贬为交州司户;户部侍郎崔远被贬为黔州别驾;中书舍人苏检被贬为高州电白令……

这一次大贬官,缘于长安风传迁都洛阳之事,后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蘧果然提议迁都洛阳,并说紫薇城已有多处宫室修建完毕,可供圣人、嫔御、皇子、公主居住。

不用说,这在朝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

平日有些事忍也就忍了,但这次实在触及底线了。去了洛阳,置于奸贼眼皮子底下,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能有好事?

与此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刻。

邵树德以前很爱惜羽毛,并不太过插手朝政,给他们留有一定空间。但这次看来是打算撕破脸皮了,作为还有些忠心、自诩正直的清流,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反对迁都,痛斥“奸臣”。

很显然,这是不会有结果的。

这次大贬官只是个开始,后面还会反复清洗,直到忠于圣人的臣子全数离开中枢为止。

而且,迁都也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不可能改变。

“旧识?”老者一笑,道:“确有几个,他们已于上月与圣人洒泪诀别。”

杜洪默然。

“我做不到他们这步,但心向往之。”老者叹了口气,道:“大唐,国祚无多矣。”

国相

萧敌鲁还滞留在洛阳。

虽然夏军与契丹已经在碛南草原交手,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河南府倒没对萧敌鲁一行人怎么样,只是派人小小地监视一下罢了。

萧敌鲁心态很好,该吃吃,该喝喝,一点没有身处敌境的自觉,相反还在洛阳不断闲逛,增加见闻。

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和他以前去过的幽州差不多,邵树德没给中原带来任何改变。

听一些人说,灵夏、河陇及关中西半部分已经大不一样,当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养很多大牲畜,甚至每一户都养至少一匹马、十头以上的牛、上百只羊。

这让萧敌鲁大为惊诧,也有些恐惧。

草原和中原的优劣,他十分清楚。如果中原一门心思搞畜牧,养了很多马,即便他们的王朝再腐朽,只要地方上的藩镇兵或乡勇仍然堪战,一个州几万户乃至十万户,拉出十万骑,这就不是草原能抵挡的,因为中原还有武器装备和粮草方面的优势。

就算战斗力不怎么样,但他们经得起输,输十次都伤不了根本。全国那么多人,那么多州,只要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是个大麻烦。

当然也有人说,那种被称为“三茬轮作制”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牲畜缺口太大,根本没那么快。即便是在推行最早的灵夏,也不是所有民户都实行了的,在邵树德有生之年,怕是只能勉强让陇右道、关内道全面铺开,河南道铺开一部分,多了那就是痴心妄想。

萧敌鲁无法分辨真假,他认为真相居于两者之间。邵树德这一辈子,持之以恒努力三四十年,勉强可以让北方大部分地区完成农业改革,即便不行,到他儿子那一代,两代人接力,差不多也完成了。

这种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的惊世工程,确实很难在一代人以内完成。

但即便如此,已经很吓人了。萧敌鲁下意识想去关西看看,但多半不行。回去之后,得想个办法,派点通晓官话的得力探子,扮作行商,到关西走走看看。

萧敌鲁在洛阳漫无目的地逛着,从定鼎门逛到长夏门,然后沿着长夏门东第二街一路北行。

过兴教、宣教、陶化、嘉善四坊后,来到了南市。

南市在前隋时曰“丰都市”,占地四坊,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财货山积。隋末李密以孟让为总管,率三千步骑入东都,烧掠丰都市。

到了国朝,因为地处洛水之南,故曰“南市”,面积也大为缩水:东半部分筑为临阛、永泰二坊,西部北侧半坊地筑为通利坊,故只剩下一坊半之地。

南市此时已经有了点起色。

来自各地的商徒们带着雇佣来的护卫,自发清理了不少地方,打算做买卖。

东都镇听闻之后,经请示,批准了此事。但他们暂时无力修建房屋,只是划出了一块块地,商人们自己搭了棚子,在此买卖。

即便条件这么艰苦,南市的名气依然慢慢打了出去。原因无他,住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官人便是将校,都是有钱的主,对商品的需求量很大。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县已经硬着头皮征发人力,甚至连军士家人都上徭役了,开修南市坊墙、店面,疏通水运航道。

萧敌鲁来到南市后,看到了乱糟糟的坊市,有些轻视,还不如幽州呢。

“相公既来,可是为了与契丹交兵之事?”突然之间,萧敌鲁听到了熟悉的“汉儿语”,心下一惊,稍稍避于一旁,默默听着。

“嗯,确为此事。我从上京昼夜兼程,自鸭绿府渡海,三日至登州,又马不停蹄前往长安。老喽,年轻那会,这点舟车劳顿又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